第232章 ,新矛盾,新问题(2/2)
徐晨坐在首位率先发问:“今年延安府、榆林、河套三地秋收如何?”
这也是徐晨最关心的事情,今年关中大概率是收不到多少粮食了,都督府只能靠老地盘的粮食了。
刘永脸上洋溢著喜悦,连忙起身匯报:“今年算是小丰收了。延安府大概收穫400万石粮食,田赋徵收了123万石,再从延安府农户手中购买了三十万石粮食,延安府今年入粮153万石。榆林府稍微差一点,但也有380万石粮,田赋加上购买的粮食,榆林府入仓粮食134万石。最后是河套地区,今年收穫了330万石粮,入仓粮食192万石。”
“河套怎么会收这么多粮食?不会影响百姓的口粮吧?”徐晨满脸惊讶,河套开垦不过短短两年时间,收穫的粮食居然比延安府还多,成为了整个都督府最大的產粮区,这著实出乎他的意料。
李文兵笑著解释道:“河套的確是块宝地,去年开垦的土地,今年种麦子,普遍就有一石半的產量,今年虽然因为战爭影响,但还是开垦出来70多万亩土地,整个河套地区的土地有190余万亩。
难怪有“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河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有黄河水灌溉。
现在远远不是这片土地的极限,以后亩產两石小麦、三石小麦都有可能。关键是河套还有大量的荒地可以开垦,这点粮食远远不是极限。”
徐晨听后心中大喜。三地收穫的粮食总计479万石,关中只要再购买200万石,就足够大同社一年的粮食开销。今年百姓囤积一点粮食,明年秋收之后,大同社就具备足够的粮草征战中原了。
然而,李文兵说完高兴的事情后,脸色突然严肃起来:“虽说延安府等地秋收成绩不小,但我这次巡查秋收发现延安府和榆林还是有一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动摇我大同社的根基。”
徐晨见李文兵如此严肃,也立刻收起笑容认真问道:“什么问题?”
李文兵清了清嗓子,以米脂县为例说道:“米脂是我大同社统治时间最久的县,经过均田和大规模的新建水利设施,米脂的乡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农户都富裕起来了,不敢说过上了小地主的生活,但已经达到了市民的生活等级,一日三餐已经成为当地的习俗,玉米、麦子等主食也都吃得起了。还有大概两成左右的农户,虽然还没达到一日三餐的標准,但也能填饱肚子。”
徐晨满脸点头,在这时间能吃饱肚子,他可以自豪说一句大同社做的不错。”
“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农户,他们或是因为生了病,或是因为土地离水源太远,粮食减產严重,或是家中有老人病逝,大操大办浪费了太多的钱粮。总之,这部分农户因为各种原因,生活的品质还是和以前没有均由时一样,还是处於忍飢挨饿的状態当中,我就发现这些人又在重新出卖土地,想办法渡过难关,但地没有了,他们又只能重新沦为佃户。”
“都督你也在乡下待过,知道在乡下总有一部分人是耕地的好手,即便他们的地条件不好,但通过辛勤劳作,亩產也会比普通的农户高一些。均田之后,这部分人粮食產能高,再加上这段时间粮食价格高,他们快速富裕起来。这部分农户就不喜欢我们抗旱会。”
常五在一旁点头附和道:“我就经常听到这些农户有这样的怨言,说我们抗旱会什么都好,收税少,讲道理,就是管得太多。这些人退出我们互助甲,觉得自己帮助那些生產能力差的人只是浪费自己的精力,他们更喜欢自己单干。”
李文兵接著说道:“这都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而是这些人购买了土地,有不少甚至是我们抗旱会成员。都督你想一想,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那些手中有田地的会员越来越多,他们不又成为了地主?那我们大同社做的这一切不就成了无用功?”
“啊!”李文兵说的事情让徐晨极其意外,地主居然还会再回来,这和他原本认知的歷史线不一样。哪怕在他穿越前,也只是出现了一些农场,和地主完全是两回事。
这事没有学过?
常五带著愤怒说道:“都督,我以为这是极其不好的趋势。没地的时候需要咱们抗旱会,刚吃了几顿饱饭,就想甩开咱们,还想继续当地主,俺看这些人是缺教训。这种趋势必须阻止,他们起了一个极坏的头。要是都像这样,我们的水利设施、水坝怎么修,水渠怎么通到地里?这些人一点良心都没有,他们粮食產量提升了,可那是咱们抗旱会带著农户建水渠才有的结果,要不然那些旱地,就陕北这气候,麦子早就旱死了。”常五越说越激动,拳头不自觉地握紧,脸上满是对那些农户行为的不满。
李文兵微微点头,接著说道:“我们要制止这种情况继续发生。我以为可以对农户的贷款上予以倾斜,贷款的主体就是互助甲。不给私人的农户贷,还有我们大同社的小卖部便宜的农具也只给抗旱会成员。他们既然不想待在抗旱会,那就不要占我们的便宜,让他们按照市场价去购买农具。”李文兵眼神坚定,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遏制这种不良趋势。
刘永却摇了摇头道:“某不同意,你们这是主次不分。现阶段抗旱会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抗旱救灾,保证粮食生產。同样的一块地,在这些有技术的农户手中產能就比普通的农户高三成以上,比那些落后的农户更是要高五成以上。都督府需要更多的粮食,那就必须要把更多的土地交给像高俊这样的农户,高俊你可以说他思想有问题,但他种地的確是把好手。”刘永的语气平和,但態度坚决,他更看重粮食產量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胡益堂思索片刻,说道:“某以为景逸兄说的有理。都督也说过,哪个工厂效率更高,资源就应该倾斜到哪个更有效率的工厂,那些效率低的工厂让他们该关闭的关闭,该破產的破產。用在农户身上也是一样的,人家公平买卖我们不必管。”胡益堂的观点和刘永相近,更加强调了效率。
李文兵冷哼一声,反驳道:“我们打倒大明的地主,然后换上我们大同社的地主!
这是在动摇我们大同社的根基,如果这还不重要,那还有什么可以重要的?”李文兵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他认为维护大同社的根本制度和公平更为重要。
胡益堂又想了想,提出新的建议:“我大同社根基的確是不能动摇,那等这些人成为了地主,是抗旱会的会员,我们就开除他。
对农户也可以定下一个標准,他们拥有的土地超过了多少,就罚没他们的土地,把他们贬到哈密去种地。”胡益堂的办法带著一种强制性的色彩,试图用法令来解决问题。
徐晨无奈地翻了翻白眼说道:“你听听你说的话有逻辑吗?做的更多的人反而要受到处罚,你当农户是傻子吗?这种政策执行下去只怕要不了多久,我大同社的地都要荒完了。”徐晨的语气中带著一丝责备,他清楚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徐晨沉思片刻,认真地说道:“首先要明確一个根本,都督府下的土地是属於天下人的,个人是无权买卖的,这是我们大同社存在的根基不能动摇。这需要公民议会制定一个田地法令,规定田地不能买卖,已经买卖的由我们大同社赎回来,这件事情就交给文兵你去做。”徐晨的话语掷地有声,確定了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
“遇到疾病农户我们只能加大对医疗投入,但同时移风移俗也要跟得上,活人不能受死人牵连。那种大操大办的风气一定要剎住,大同报和关中各大报刊,要给他们宣传简办丧事的好处。这一点尤其是我们要起带头作用,死人要给活人让路,在关中全面推广树葬,那些在田地四周的坟地一定要迁移,不得占用宝贵的田地。
1
“遵命。”眾人齐声回应。
而后徐晨继续问常五道:“各村各县的抗旱会成员,他们有没有找到阻止这一趋势的办法?”
常五想了想,说道:“富县的范民倒是想了一个办法,一个小队当中,土地入股占一半的粮食收入,另外一半粮食收入,按照功劳大小来分配。能力强的多分一些,能力少的少分一些。”
徐晨听完笑道:“果然是实践出真知,下面的社员不但能发现问题,还能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就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给那些更有能力的人足够的利益,让他们为我们所用,这才是正途,可以试点这个方法,互助甲可以给那些种田好手签订契约,在他的带领下,粮食增產了多少,他这个领头人就可以得一两成的奖励。如此传帮带,都督府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那些优秀的农户可以得到更多奖励,那些落后的农户也能得到帮助,可谓是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