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资政院与全军教喻(1/2)
第239章 ,资政院与全军教喻
洛阳城,吕府“豫石公,孙阁老不但油盐不进,还拿大同社来威胁我的,您身为我们洛阳的士绅领袖,还是由您出面劝说一番吧。”高欢丟出一张报纸,一脸颓气道。
吕维祺拿起报纸看上面的文章,脸色也极不好看:“大同社倒反天罡,盘剥大族,定不能长久。”
报纸上的一组组数字,割的都是他们的血肉啊。
吕维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其父为河南府名儒吕孔学。吕维祺自幼习理学,二十六岁,即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授充州(今山东充州市)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復官,
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传播儒家的理学,成为河南市绅的领头人。
不过到了明末这段时期,生產关係已经压制不住生產力,各方势力都在想办法突破儒家理学的禁。理学对年轻人。已经没多少吸引力了,尤其是徐晨建立大同社之后,宣扬公天下和非君的理念,更加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
当然因为大同社造反。大同学属于禁学,不能在明面上传播討论,但暗地里的流传却是阻止不住的,胆子大的年轻的更是直接离家出走,跑到关中去学习大同学。
河南的大族最开始是限制自己家族的子弟跑到贼寇的地盘上去的,但半年前他们却发生了转变,大同社鯨吞了整个关中,再说他们是贼寇就有点掩耳盗铃了。
河南的大族从心理到身体上都极其討厌大同社,和他们制定的那些制度。
只可惜现实就是大同社越来越强大,朝廷却是日渐衰落,越发控制不住天下的局势了这些大族抱著分散投资的理念,也就没有阻止家长子弟去关中了。当然但凡有万分之一的机率,他们还是想留在大明。
“大同贼寇能不能长久,某不知道,但朝廷继续这样盘剥下,我等要扛不住了,今年是灾年吶,朝廷居然加了一倍的赋税,这不是要把人给逼死。”高欢没好气道。
高欢他们反应如此激烈,主要是这次加的税他们没办法再转移了,现在中原的局势就像一个爆发了的火山口,只是有十几万明军压在上面,所以还没有彻底爆发。
但乡野已经是流民遍地,荒山当中到处都是流寇土匪,基层的秩序已经崩溃了,普通的百姓不要说交税赋了,他们就是口粮,种子粮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转移税负的目標都没办法转移。
吕维祺想了想道:“大同贼寇咄逼人,局势如此艰难,我等应该相忍为国,哪怕是为了自家的土地和钱財,也要餵饱中原这十几方的大军。”
吕维祺好岁关注兵部尚书,有点大局观,知道现在这个时刻不是內订的时候。朝廷在关中败的如此惨烈,这既有大同社强盛的原因,在大战来临之前,地方大族和朝廷內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陈麟皱眉头道:“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朝廷那些贼配军什么德行,豫石公,您还能不清楚,10成的钱能用到三成,已经算是老实的了。更多的是连一成都到不了普通士兵的手上,我等给的钱粮越多,只怕他们要的会越急。这些贼配军的胃口是填不满的,关键他们还不办事,喜欢养寇自重,辽东的女真人不就是被他们养出来的。”
其他士绅也纷纷道:“是啊,是啊,不是我等不想忠君爱国,只是这钱用不到正途上。”
吕维祺眉头紧锁,他当过兵部尚书还能不明白这其中的套路,这从上到下都是有一套潜规则的,想要把钱落到实处,根本不可能。
这一下成了两难的局面了,以前潜规则朝廷的钱財,自己还能占点好处,他自然乐意执行这套制度了。但现在是他们出钱,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钱財,被那些贪官污吏层层截留,他就觉得不能接受。
现场一时间沉默下来了,现实逼著他们要给那些贼配军一点优待,但就是因为他们了解朝廷內部运行的潜规则,就不愿意用自己的钱財养活一帮蛀虫。
陈麟想了想道:“这天下是朱家的,福王不就在洛阳,王府富比龙宫,这钱就应该他出。”
“对,就应该福王出这个钱。豫石公就应该去劝福王拿出这笔钱”其他人纷纷赞同道。
大明的士绅就没有喜欢这些王爷的,这些王爷到哪里,哪里的士绅就要损失大量的利益,福王府这几百万亩的田地那可是都是从他们的利益当中抠出来的。要是没有福王他们家的田地能多一倍。
“关中四大王府下场可不好,四个王爷吊死了三个,那些王子王孙被大同社的人逼的扫大街,大明皇室的顏面扫地。”高欢道。
吕维祺想了想道:“老夫会想办法去劝说一下孙阁老,但各位也要拿出一点诚意,大同贼寇不但是朝廷的敌人,更是我等士绅的生死仇敌。各位担忧自己的钱財用不到正处,
老夫倒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我等河南土绅可以建立一个资政院,河南每个县选出几位德高望重的士绅为资政,大家一起监督我等的钱財是如何出去的。”
吕维祺的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所谓的资政院不就是大同社的公民议会。
虽然这些人骂大同贼寇,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同社有许多政策是他们也希望朝廷实行的。
像大同社兴修水利的政策,这可以极大的减少旱灾对他们的损失。以工代賑的政策,
这可以减少大量的流民,维持地方的稳定。这些对他们都是有好处,他们也希望朝廷学习大同社的这些政策。
还有大同社的清廉也是他们希望朝廷能学习的。他们家族的商队,只要进入了潼关,
后面哪怕是走上千里路一路到大漠也不了几个钱,而且基本上遇不到什么贼寇,但潼关到洛阳这短短的三百里里的路程,有好几道关卡,每道关卡都要打点一番,那些贼配军可不管你的家族是不是有人在朝廷当官,他们就要钱,关键是他们出了钱,这些贼配军也是拿钱不办事,这一路上的土匪,流寇他们根本不管,遇到了事要自己想办法平,被抢走的货物想请他们找回来又要一笔钱,甚至他们本身就扮演贼寇。
朝廷的军队如此黑,尤其是有大同社做对比之后,他们更是深恶痛绝。
而对这些大族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公民议会,从大同社第一次开始公民议会,就吸引到他们的注意,他们越研究就越觉得这套制度精妙啊。
这套制度可以把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传导到朝廷去,还能限制朝廷对他们的盘剥,
甚至反过来能控制朝廷的政策,帮助他们的家族谋取利益。
这套制度对地方大族来说几乎是完美的,唯一的缺陷就是他是贼寇提出来的,以至於大家提都不敢提。
如果点钱才能让朝廷实行这样的制度,那也不差,现在的钱以后可以10倍百倍的赚回来。
高欢当即道:“如果豫石公能说服孙阁老建立资政院,让我等监督这些钱粮的使用,
某愿意出2万石粮食,3万两银子资助朝廷抵抗贼寇。”
陈麟道:“我也愿意出2万石粮食,3万两银子。”
“某愿意出15000石粮食,白银万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