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崇禎:大明之敌在朝堂(1/2)
第240章 ,崇禎:大明之敌在朝堂
孙承宗离开之后,周天满脸忧虑地对李信说道:“我们这样做岂不是在替大明朝廷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和我们原本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驰了。”
和李信一起来河南的有十几人加入了忠信营,他们勉强占据著军中的高层位置。但想要在这复杂的环境中宣传大同思想,显然需要格外小心谨慎。
李信神情淡然,目光坚定地说道:“爱国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忠於朝廷,还要看大明朝廷是如何对待士兵的。”
李信嘲讽道:“我有信心朝廷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士兵失望。之后就看我们如何引导他们了。全军教喻这个职位,恰好方便我们向其他人宣传大同思想。我们一定要深入到土兵当中去。
高级军官朝廷还会用金钱和爵位来拉拢他们,但普通土兵却遭受著军官和朝廷的双重压迫,他们改变现状的意愿最为迫切,也更能接受我们的大同理论。”
周天满恍然大悟:“狗改不了吃屎,那些明军军官迟早会盘剥士兵。”
大明士兵什么待遇满天下都知道,那就和乞差不多,即便是普通人家都不会想和军户结亲。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12月8日,紫禁城,乾清宫內。
工作狂人崇禎正在看著大明地方上上奏过来的奏摺,但他越看越不耐烦,很多奏摺基本上打开来,看了前面第一页的內容,他就用硃笔写下批语,空洞无物。
看了另一封奏章,又就这么一头写下废话连篇。就这样他一连看了十封奏章,但都没看到啥有用的信息,气的他直接丟下了这些奏章。
“王承恩,把大同报拿过来给朕看,看这些蠢货的奏章,看的朕心烦。”
王承恩当即按照崇禎的命令,在报价上把一份《大同报》拿到崇禎手中。
这是崇禎的办公场新鲜玩意儿,在他的案台旁边新增了一个报架,上面掛著从关中来的各种报纸。
锦衣卫会定期收集关中的各类报纸,然后送到紫禁城,交给崇禎来了解大同贼寇的情况。这也算是让锦衣卫发挥了点“废物利用”的价值。
排在报架首位的是《大同报》,崇禎发现大同社要做的事情往往会先通过《大同报》
宣布出来。崇禎最开始以为这是贼寇放的假消息,但经过他几番验证发现大同报说的內容几乎都是真的。
虽然崇禎不明白,贼寇的脑子是怎么想的,居然把这种重要信息公之於眾,但这也使得崇禎几乎每期《大同报》都看,以此来了解大同社的內部动向。
接下来还有《重民报》《工人日报》《长安日报》等关中的十几种报刊。崇禎很快就发现,贼寇的报纸上信息极其丰富,往往一小块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就能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对於一直被那些言之无物的废话奏章、垃圾信息充斥大脑的崇禎皇帝而言,这就好像自己大脑运转的速度忽然加快了10倍,那种畅快感让他欲罢不能。
相对而言,他就越討厌大明臣子写的奏章,虽然团锦绣,但空洞无物,废话连篇,
写了上万字,真正有用的信息就几百字,甚至有时候一篇团锦绣的文章,根本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
有了大同日报对比之后,崇禎越发討厌大臣们写的文章,因为他在这些文章当中根本不可能了解什么有用的信息。
而《大同报》上的信息几乎都是真实的,关中的其他各种报刊,只要看各类时事新闻,大部分也都比较真实。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也是崇禎极其渴望的。
自从贺涵这个说实话的“小男孩”彻底戳破了“大明的新衣”之后,崇禎才意识到,
大明的所有臣子都在想方设法欺骗他,战场上的事情骗他,地方上的事情也骗他。所有臣子联合起来织了一件“新衣”,让他无法了解大明的真实情况。
这让崇禎极其愤怒,再次把镇守太监的祖制拿了出来,这些太监出了紫禁城,虽然成为了崇禎的耳目,但他们也只是有偏向的崇禎这一些真实的信息,而且崇禎也发现已经有镇守太监和地方官员开始同流合污了。
对此崇禎也是无可奈何,他手中根本没有可用之人,对比勛贵和文臣,太监已经是最可靠的了,他也只能捏看鼻子忍受这一些缺陷了。
关中的各种报刊反而让崇禎有意外的惊喜。这些报刊成了大明朝的一面镜子,虽然还照不到江南地区。
但却能照到中原和山西行省地区。通过贼寇的报纸,他才知道今年中原遭遇了极其严重的旱灾,也了解到有大量土兵因为兵部安排行军不合理,直接在大明境內溃败,落草为寇。看到大同社嘲笑大明朝廷腐败,官员的无能,兵部击败的勤王之师,比女真人击败的都多。崇禎气得牙痒痒,偏偏这又是事实,这就更让他生气了,当晚连饭都吃不下。
但即便再生气,他还是养成了每日观看报纸的习惯。比起那些臣子上奏的废话奏章,
看贼寇的报纸反而能让他更了解北方的情况。
此时,乾清宫內气氛极其压抑,崇禎皇帝目不转睛地看著《大同报》已经有一刻钟了,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崇禎才缓缓说道:“难怪10月11號的《大同报》找了一个月都没找到。”
王承恩和其他服侍崇禎的太监当即趴在地上,五体投地,不敢出声。
崇禎皇帝却平静地问道:“今年大明盐税收了多少?”
“奴婢不知。”王承恩战战兢兢地回答。
“不知道,还不去找。”崇禎的语气带著一丝威严。
“遵旨!”王承恩匆忙退下。
不到半柱香时间,王承恩又忙碌地回来了,说道:“陛下,今年的盐税尚未统计出来,奴婢找到了崇禎元年和崇禎二年的盐税,崇禎元年的盐税是228万两,崇禎二年是193万两。”
崇禎冷笑一声,说道:“果然是看朕年轻,好欺负,居然一年比一年收的少。想来今年扣除长芦盐场的盐税,只怕连180万两都没有。”
“再去给朕查,陕西省尚未沦陷之前的盐税是多少?”崇禎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愤怒“遵旨!”王承恩再次匆匆跑了出去。
没多久,他又匆匆而回,边跑边回道:“崇禎二年陕西的盐税是23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崇禎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双手横扫,直接把自己案台上所有的东西全部扫飞了。
他愤怒地吼道:“只有贼寇的半成,这就是我大明的好臣子,这就是我大明养了200
多年的士绅,他们霸占了每年几千万两的盐税,居然连个零头都不愿意给朕。”
一个陕西行省的盐税竟高达380万两,崇禎凭藉小学合格的算术能力,简单一算便得出,整个大明的盐税高达3800万两。
可真正落入朝廷口袋的,却只有不到200万两。每年有3000多万两被那些蛀虫吞没,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
3000多万两,这能做多少事情。可以操练30万像秀子营那样的精锐之师,对內可以賑济灾民,对外足以抗衡辽东的女真人、大同社的势力。但就因为这些蛀虫,朝廷根本收不到这笔钱。
即便之前贺涵跟他说过,朝廷的盐税应该有上千万两,但这次从大同社的报纸上看到確切数据,给他带来的震撼远超以往。原来不是上千万两,而是实实在在的3000万两。
更关键的是,这还仅仅只是盐税一项。大同社还有矿税300多万,商税500多万两,关税200多万两。各种税收加起来,一个陕西行省就搜刮出2000多万两,这还没算田赋。
崇禎三年,哪怕朝廷加了辽餉,不算粮食等实物税,一年的税收也不过600万两银子。大同社只占据一个行省,税收却是朝廷收入的三倍以上。
大明共有十三个行省,如果都按照大同社这种收税方法,朝廷一年光各种税收就有2
亿两银子。崇禎算出这笔帐后,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他好不容易稳住心神,恶狠狠地说道:“全在骗朕,全在骗朕,满朝文武皆该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