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全民捐款与抗旱(1/2)
第252章 ,全民捐款与抗旱
午后的阳光洒在慈善晚会现场,公民议会堂內座无虚席,各界人士齐聚一堂。
主持人胡强身著笔挺的大同装,迈著稳健的步伐走上舞台,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近期关中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旱灾侵袭,良田乾涸、水源告急、作物枯萎,整个关中抗旱形势异常严峻。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此刻正承受著焦渴的煎熬,我们的公民正面临著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积极响应號召,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匯聚爱心力量,帮助父老乡亲共渡难关,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
台下孔晨坐在座位上,微微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小声嘀咕道:“胡强居然是主持人””
坐在一旁的尤禄听到孔晨的话,看著桌上各种新东西不禁笑道:“这话倒是说得新奇,和大明时期的募捐相比,如今的形式確实大不相同了。”
孔晨转过头,好奇地问道:“老丈您也在大明募集过吗?”
尤禄点了点头,陷入回忆:“募捐过许多次。在大明朝廷每年都会把县衙的钱粮全部拿走。县里一旦遇到一些大事,比如修建水利、救济灾荒,需要钱粮的时候,县令就只能召集当地的大户募捐。要是不募捐,很多事情根本就办不下去。”
尤禄心中暗自感嘆,在大明,官员们因为需要大族提供钱粮,所以不得不依靠他们来治理地方。而如今,大同社直接管理到村子,官员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大族的土地也被剥夺了不少。
不过,大同社也让关中稳定了下来。儘管遭遇了如此严重的乾旱,但关中並没有出现混乱的局面。反观山西行省和河南行省,却已经是烽火遍地,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地方土绅也是大量被流寇屠杀,在关中发展作坊还能得到大同社的保护,所以大部分躲过清洗的大族还是选择留在了关中。
所以尤禄这些人对大同社感官复杂,既痛恨他们对士绅毫不留情的赶尽杀绝,但也有在乱世当中保住小命的庆幸,但內心又夹杂著失去权利以及大同社不充许他们加入的愤恨,只有钱,没有权这笔钱財又能保持多久?更加恐慌自己的家族,会真像徐晨说的被扫入歷史的垃圾堆当中彻底衰败。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拍卖环节。今天的第一件拍卖品,是都督画的关中地形图!起价1000两。”隨著胡强的声音,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副画卷。这幅地形图是徐晨为了在关中修建水利工程,按照后世地形图的方式精心绘製的草图。图上,山川、河流、农田的分布清晰明了,每一处细节都標註得十分准確。
“不愧是都督画的画,看上去就觉得真实!”孔晨眼睛一亮,精神大振。他看著这幅画,心中盘算看:“要是能用一万两银子拍下这幅画,也不算亏。”
“2000两!”一个声音从人群中响起,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孔晨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號牌,大声喊道:“三千两!”
这时,尤禄露出抱歉的神情,缓缓举起了手中的號牌:“1万两!”孔晨惊讶地转过头,瞪大了眼晴看著尤禄,心中暗自嘀咕:“这糟老头坏得很,居然说自己是普通人,没想到出手这么阔绰。”
坐在第二排的高桂英,神情淡然,优雅地举起了號牌:“2万两!”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仿佛不容置疑。
尤禄没有丝毫犹豫,再次举牌:“5万两!”现场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几个人身上。
接著,第二排孙家的人也加入了竞拍,举牌喊道:“10万两。”
孔晨看著不断攀升的价格,心中有些无奈。他意识到和这些大族相比,自己的財力实在是相差甚远。他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其他人为了这幅画激烈竞拍,心中满是失落。
最终,朱九以100万两的高价拍下了这幅都督画的关中地形图。现场响起了一阵惊嘆声和掌声。
孔晨也惊讶道:“看来这天下第一商社要改成蒸汽作坊了,这才多久居然能拿出100
万两。”
朱久站起身,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他小心翼翼地走上舞台,接过画卷,仿佛得到了一件稀世珍宝。
接下来的几件拍卖品,虽然价格没有第一件那么高,但也都拍出了不错的价钱。
整个拍卖环节充满了浓浓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精神,大家都希望能为抗旱救灾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拍卖会结束后,刘寿、温益、常季等人围到了朱九身边。
刘寿搓了搓手,脸上带著討好的笑容,说道:“朱管事,我们想请您吃个便饭,不知道您有没有时间?”
朱久皱了皱眉头,直截了当地说:“你们有什么话就在这里直说,俺是个老实人,最不喜欢弯弯绕绕的话。”
刘寿等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刘寿鼓起勇气说道:“我们也想要製造蒸汽抽水机,
为都督效力,为关中百姓解困。现在关中百姓正处於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望著蒸汽抽水机就像盼望著救命稻草一样。”其他人也纷纷点头附和。
朱久点了点头,说道:“都督说过,如果有人想造蒸汽抽水机可以授权,一年10万两专利费,生產蒸汽机还要交一个牌照,一个生產许可证需要50万两银子。”
刘寿等人听了,犹豫了一下,但很快又坚定起来:“这十万两专利费我们交了,50万两的生產许可证也不是问题。”
他们早就打听清楚了,都督搭建了蒸汽机產业链,哪个作坊生產什么零部件,他们都一清二楚。
但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轻易行动。因为都督虽然平时很讲道理,但对於那些他认为是敌人的人,下手非常狠辣,动不动就是斩草除根,牵连全族,现在关中士绅最多的地方居然是甘肃镇和河套地区。所以他们即便知道蒸汽机的利润高,也一直不敢打主意。
这次慈善晚会,他们少的捐了二三十万两,多的捐了四五十万两。有了这份慈善的底气,他们才敢向朱九开口。
朱九继续说道:“某还要和你们说清楚,现在俺的蒸汽作坊一个月生產3000台蒸汽机,都督府多余的钱財去购买外界蒸汽机。你们即便生產了,也要自己想办法找销路,到时候可不要说我们都督府欺骗你们。”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心里盘算看其中的风险。蒸汽机加上轴流泵就要550两,普通的村子哪里买得起?
而且费了60万两买来蒸汽抽水机的专利和生產许可,厂房和各种机器设备的投入都还不算。他们要生產3000台才能抵消专利费和生產许可证的费用,再加上厂房设备的投入,只怕要生產5000台才能回本。关中能有多少个村落,又有多少人用得起呢?一时间,
原本看似稳赚的蒸汽抽水机项目,变成了一个风险极大的项目。
身家不足的几大家族纷纷主动退出了。只有温家、刘家、尤家等几大家族,经过一番商量后,决定试一试。他们觉得,虽然风险大,但一旦成功,收益也將非常可观。
翌日,温家、刘家、尤家三家的代表马不停蹄地来到都督府。他们带著沉甸甸的银子,把50万两生產许可证的费用交给了都督府,而后又交付了10万两专利费给蒸汽作坊。
打通一切生產的环节之后,他们才开始订购各种生產设备。他们派人到原本生產蒸汽机的作坊下订单,希望能早日生產出蒸汽机,早一日生產就早一日赚钱。
而此时的孔晨,刚刚把裱糊好的“慈善之家”牌匾掛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他看著牌匾,心中还在回味著慈善晚会上的热闹场景。
突然,他的伙计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兴奋地说:“老板,又有三家向我们下订单,要购买我们的弹簧和零部件,生意一下子变得好多了!”
孔晨听了,既惊喜又有些羡慕。他知道,那些大户60万两才能得到生產蒸汽机的资格,这种財力远远不是他能比的。他只能羡慕地看著他们,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中,
希望能抓住这个难得的商机,让自己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然几个大户开蒸汽作坊对现在的关中而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只有商贾知道。
只是观眾的百姓更多的精力是在賑灾上,慈善晚会之后,长安城各市防百姓都组织动员起来捐款捐物。
长安城每个街道口都有捐款项,百姓捐款意愿也非常高昂,很多捐款箱没多久就塞满了各种粮票和铜钱。
这些百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流民出身,他们就是被旱灾折磨的家破人亡,所以很能感同身受,也知道抗击这场旱灾,就是保住自己口粮,在都督府的组织下,他们捐款捐物非常踊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