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组织力的极限与天灾连连(1/2)
第253章 ,组织力的极限与天灾连连
今年关中灾情之严重,甚至超过了前年那场所谓的百年一遇的旱灾,明末小冰河时期的旱灾,在网际网路上大名鼎鼎,但只有真来到世界才意识到这场连绵不绝的旱灾对农业生產破坏有多严重?
以前网际网路上经常调侃,活了二十几年,百年一遇的灾害遇到了好几次,10年一遇的次害年年一回。
但是工业时代强大的组织力和物质保障能力,让这些所谓百年一遇的洪灾,旱灾造成的影响不大,徐晨生活在城市当中就没有多少感受,只有新闻播报他会知道哪个地方遭了洪灾,旱灾。
但真正身处这个时代,徐晨才能感受到徐晨才能感受到。这些灾害对农业生產打击之大,10年一遇的灾害可能就要死10万百姓,百年一遇可能就有几百万百姓成为饿。
现在这是崇禎4年,在这个时代没办法得到后世那种充足的工业机械保障,他也只能学习后世的水利大会战模式了,各府各县集中人力物力,优先保住能保住的由地。
那些山区梯田,土坝暂时还修不了水利设施的地方,种一些抗旱的玉米,高粱,粟米,红薯,能不能收到一点粮食,就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
各县大部分的农户都被组织起来,动员到靠近水源的由地,修水利设施。
“嘟嘟嘟,休息时间结束,所有人上工。”隨著哨音的响起,在在各大队长,团长的督促下,农户和士兵艰难的起身,一个个再次回到了自己奋战的地点。
徐晨拿著铁锹,不断的铲著水渠当中的泥沙,他的警卫员高磊则把长满的泥沙藤框挑上岸,然后装在独轮车上,每辆独轮车装满了六筐沙土,车被农户运走。
张献忠做的是和徐晨一样的工作,两三个月劳动下来,他原本消失茧子再次出现。
他道:“都督,您应该坐镇长安指挥,何必冒著烈日,待在田地当中。”
以身作则虽然是美德,大明的官员哪怕在第一线,人家也是指挥,哪有像都督这样真亲手挖土。俺老张了好几年时间终於离开了田地,却没想到现在又回来了,这到哪里去说理去。
徐晨道:“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时间就是生命,早1日解决问题就能救更多的人。”
“我不在这里挖土,又岂会知道有这么多人想磨洋工,又怎么会想到用定工段,定人员的方法,拆解工程量。”
组织几十万人干工程,这几乎到了大同社组织能力的极限了,在工地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问题,像农户会偷工具,人数一多,组织就容易混乱,分工协作效率虽然高,但只要卡住了一环,后面的步骤就全卡住了,这样效率反而更差。
最好的组织制度,当然是前面遇到问题,上报过来,都督府根据你遇到的问题再找出解决的方法。
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些遇到的问题会第一时间压下去,直到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处理的能力范围,压不住了才会上报,这容易造出矛盾不说,还会耽搁修筑水利工程的进度。
在都督府,徐晨找徐光启这样专业的人土製定新修水利的工程进度,又找洪承畴这种有丰富执政经验的大明官员来查漏补缺,制定了一个纸面上看上去很完美的工程建设计划,但落到实处就会冒出很多徐晨他们根本想不到的问题。
就像徐晨认为,只要都督府提供口粮,加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修这些水利设施不但能抗旱救灾,在平常年份还能增加粮食的產能,对农户有好处。
所以他脑海中的场景是,整个关中百姓万眾一心,大同社员起到带头作用,冲在第一线劳作,所有的农户激情澎湃,抗旱救灾,保护自己的家园的场景。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一多就乱,一乱就会出现磨洋工的状態,工程进度量达到七成都是非常优秀的状態了。
毕竟现在关中,哪怕在工地上粮食也只有一升二的口粮,勉强只能填饱肚子,劳作太辛苦,肚子饿的更快。而且这些水利设施也不是为他家田地修的,自然开始有人磨洋工。
而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就会带坏10个,20个。
而这些问题待在都督府是很难看得到的,只有在第一线才能看到这些问,跟农户一起劳作,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而后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徐晨就是发现劳动在第一线,最快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能得到一线最真实的信息,一直是古往今来,所有王朝最大的难题。实践出真知说谁都会说,但真正能做出来的寥寥无几。
就在徐晨顶著烈日继续铲土的时候,一个信使却骑著战马衝进了这片工地,他找到徐晨著急匯报导:“都督延安府出现蝗灾,刘执政请您立刻回长安。”
徐晨脸色大变,当即赶回长安城回到都督府。
而此时刘永等人已经齐聚会议室,看到徐晨来刘永马上匯报导:“都督,延安府来报,其治下大部分州县都出现蝗虫的影子,我等已经命令关中各州县,去探查野地蝗虫的数量,让他们及时匯报。”
徐晨道:“久旱必蝗,现在延安府都出现蝗虫了,关中其他地区只怕也有蝗虫的踪影,只是大家没有重视。”
他这段时间回忆了有关崇禎年间的资料,才发现崇禎年间真不是人待的,旱灾,蝗灾,洪灾,到个崇禎10年左右还要加个鼠疫,这是老天爷把人往死里逼的节奏啊。
这些资料让徐晨明白,在这个时代只要灾害露出一点苗头,那灾害就必然会发生,而且也只有大灾和超大灾之间的选择。想要一场波及县府的小灾害,那是想都不要想。
“我等要做好最坏的打算,通知各州县令,把蝗灾的情报告诉他们,命令他们只要查询到蝗虫的踪影立刻扑杀蝗虫,命令各县以一斤蝗虫干两文钱的价格,无限量的收购蝗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