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虎大威的疑惑与撕破脸的福王(1/2)
第276章 ,虎大威的疑惑与撕破脸的福王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11月2日,河南行省。
新安城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氛围之中。大同军的到来,让这座城池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大同军每到一处,並不会马上开打,而是照例都会展开一波舆论宣传,试图將他们的均田政策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同社的政策,以爭取民心。
新安城的明军守將虎大威提前得知了大同军的这一策略,他决心不给大同军可乘之机。
只要有戏曲团的人想要靠近城墙宣传均田政策,城墙上的战鼓便会立刻响彻四方。那激昂的鼓声,在空旷的天地间迴荡,试图掩盖住大同军的宣传声。
但虎大威的这一举措效果並不理想。此前,在攻克陕州以及论池之战中,大同军俘虏了近2万明军士兵。其中有15000余人选择留下来,加入大同军的队伍。
另外近5000人,他们的家乡还在大明境內,心有顾虑,不敢投降。
徐晨考虑到不想浪费口粮,便对这些俘虏进行了一番宣传,详细讲解了大同社的政策,又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严禁他们侵害当地百姓,在得到这些士兵保证之后,给他们发了10斤粮食,一两银子,隨后便將他们释放回去。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士兵,经过新安城,被虎大威收拢集中起来,他正为缺乏兵力而苦恼,现在有这么多溃兵跑过来,他当即编入新安的守军队伍。
当时,虎大威和新安县令都十分不解徐晨的做法,他们认为徐晨释放这些俘虏,不仅浪费了粮食,还增强了己方的兵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然而,几天之后,虎大威就开始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了。这些被释放的士兵就像一颗颗种子,
在新安城的守军之中生根发芽,成为了大同军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不仅四处宣传著大同军的政策,还告诉新安的士兵,当打不贏的时候要赶快投降,因为大同社不但不虐待俘虏,还会发放路费。如果家乡是在大同社的地盘,那就更要投降了,大同社会给大家分地,还会烧掉高利贷的契约,把那些地主老財关押起来,为大家报仇,所以遇到大同军要赶快投降,要是投降的晚了,连仇都来不及报了。
大明军中有著严格的等级划分,普通土兵之间流传的消息,上层將领往往很难及时知晓。虎大威他们竟然好几天都不知道大同社的政策已经在军中传播开来,还是在他一次巡查营房的时候,偶然听到土兵们的交谈,这才如梦初醒,
隨著这些消息在军中的传播,士气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一方面,通过那些俘虏士兵的描述,
新安的士兵们知道了大同军强大的火炮威力。他们想像著那如雷霆般的炮火,心中充满了恐惧,觉得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根本没有胜算。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再为朝廷卖命。谁也不是傻子,这些士兵的心里跟明镜一样,如果朝廷败了,大同军会给他们分土地,让他们和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可要是朝廷胜了,他们还要继续在这乱世中当贼配军,眼睁睁地看著家人和父老乡亲饿死。
虎大威意识到军心的动摇,决定振奋一下士气。他找到土兵们,语重心长地说道:“朝廷养活著你们,给了你们军餉,俺们是不是应该忠心爱国,报效朝廷?”他的声音中带著一丝急切和期望,希望能够唤起土兵们的忠诚。
然而,一名士兵站出来,无奈地说道:“將军,朝廷虽然给了俺们一口饭吃,但却没办法养活俺们的妻儿老小,更没办法救俺们家乡的乡亲。今年中原闹旱灾,地里的庄稼都旱完了,可朝廷还要徵税,大户也要俺们交租,完全不管俺们死活。
大同社就不一样,他们会杀了大族,把土地分给俺们,还会带领俺们挖水渠抗旱灾。俺听说关中的百姓,全家老小没有一个人饿死,乡亲们也都平平安安的。为什么贼寇能做到的事情,朝廷却做不到?”
士兵的这番话,如黄钟大吕一般不断的在胡大威脑海当中迴荡,让他无言以对,是啊,为什么连贼寇都能做好賑灾的事情,朝廷却做不到呢?
他是一个粗人,靠著一刀一剑在战场上拼杀,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他觉得自己有今日的地位,一半是靠自己的功劳,一半是靠朝廷的赏识。所以,他一直非常忠於朝廷,忠於当今的天子。
但此刻他从底层杀上来的经歷,让他也开始困惑,为什么朝廷要在闹旱灾的时候继续加税,为什么不能像大同社一样抗旱救灾呢?
他无法回答士兵心中的疑问,甚至於自己心中都起了疑问,自然也无法挽回大军的军心士气。
新安城的士气就这样一天天地低落下去。
只能说虎大威太正常,三观太正了,以至於不能融入到明末这片乱世当中,这个问题是不能思考的,只要越思考就会越陷入混沌当中。不挣开大明的锁,明末的英雄豪杰就难以发挥他们全部的能力。
土兵们並不傻,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他们心里一清二楚。他们不愿意为那些天户的土地田宅付出自己的性命,反而觉得大同社是在为他们爭取利益。要不是虎大威平时对他们不错,只怕士兵们都想绑了他,献出城池,投降大同军了。
虎大威满心悔恨,自己的错误决定让局势变得如此糟糕。无奈之下,他只能將这里发生的事情上书给五省总督府,提醒朝廷要警惕大同军的舆论攻势。
而他自己,儘管知道局势艰难,却依然决定拼死报效朝廷。
崇禎四年11月3日。
冬日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洒在大地上,却难掩那刺骨的寒冷。河面已经开始结冰,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反射著冰冷的光。然而,对於大同军和新安城的明军来说,这看似晴朗的日子,却即將被战火和鲜血所笼罩。
徐晨此前的舆论宣传在新安城收效甚微,虎大威的严防死守让大同军的宣传难以渗透。於是,
徐晨果断决定用大炮发声,以武力来打开局面。
大同军將300多门火炮全部推到新安城外,一字排开,炮口阴森森地对准新安城的东、西、南三侧城门。这些火炮犹如一头头蛰伏的巨兽,散发著令人胆寒的气息。
“轰轰轰!”隨著一声令下,300多门火炮几乎同时开火,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
10斤重的炮弹如流星般划过天空,带著尖锐的呼啸声,狠狠地砸向城墙。
虽然这些炮弹难以直接摧毁大明那厚重的砖石城墙,但对於城墙上的城楼、箭楼等防御设施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而榴弹炮发射的开弹,更是如同死神的使者,在半空中炸开,无数的弹片如雨点般散落,无情地杀伤著城墙上的明军士兵。
虎大威站在城墙上,看著这一幕,惊骇得瞪大了眼晴。他虽然早知道大同军的火炮厉害,但却没想到竟然如此恐怖。这威力比朝廷的红衣大炮还要大,而且数量如此之多,铺天盖地的炮火让他感到绝望。他这一年多来辛苦修筑的防御工程,在这猛烈的炮火打击下,就像纸糊的一般,迅速地被摧毁。
有了陕州城被炸药包炸开城门的前车之鑑,虎大威早有准备。他下令士兵用泥沙和砖头把城墙口堵得严严实实,试图以此来阻挡大同军的进攻。
然而,这並不能阻止大同军的脚步。在火炮的掩护下,大同军的步兵们扛著云梯,如同潮水般向著新安城冲了过去。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必胜的决心。
当他们衝到距离城墙30步的位置时,炮兵师长李富果断地打出了停止射击的旗语。瞬间,上百门火炮同时停止了轰鸣,战场上暂时安静了下来。
“冲呀!”连长李国栋肩膀上扛著云梯,像一头猎豹般快速地衝过了这30步。他的身后是一群同样勇猛的士兵。在他们的配合下,云梯稳稳地搭在了城墙上。李国栋肩背著步枪,健步如飞地顺著云梯向上攀爬,他的动作敏捷而熟练,宛如一只灵活的猴子。
虎大威这才反应过来,他大声吼道:“敌人衝过来了!快反击,不要让敌人衝上城墙头!”
他的声音在城墙上迴荡,但此时的明军士兵早已被那猛烈的火炮炸蒙了。他们的耳朵里还迴荡著炮火的轰鸣声,脑袋一片混乱,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也难以组成有效的军阵进行反抗。
大同军的士兵登上城墙后,迅速地把手中的火枪拿在手上,装上刺刀。他们训练有素,抬手就是一枪,精准地射向靠近自己的明军土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