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建国建制(1/2)
第311章 ,建国建制
待漕运之事討论完毕,孙元化抬起头,眼神中带著询问道:“都督,关於造船厂,不知您有何指示?”
徐晨说道:“通州这里有不少经验丰富的船工,虽说他们平日里造的是漕船,与海船有所不同,但他们毕竟是熟练的工匠。你把他们带到天津卫去。我已嘱咐了东江镇的王二,让他们在辽东砍伐木头。辽东森林广袤,几十年上百年的木料眾多,正合適用来造船。你去天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造船,造远洋运输的海船和渔船,壮大我们的海上运输力量,能造多少造多少,资金问题你找杨秀头去解决,缺少船工就到运河这里来招募,维持这3000里的大运河,最不缺少的就是造船工匠。”
这可能是大运河少数的优点之一,培养出了一批造船的工匠。
孙元化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都督,百年木料虽然適合造船,但不是砍下来就可以直接用的。木材里有大量的水分,需要阴乾才能使用。像这种几十上百年的木料,必须要两到三年时间阴乾才行。如果都督想要製造的是宝船,那么三四年之后才能製造出第一艘宝船。”
他解释的很详细,生怕徐晨听不懂,让他今年建造船厂,明年就要让他造出宝船来。
“啊!”徐晨不禁轻呼一声,这还真是他知识的盲区。他只知道製造海船,木料年份越高越好,再加上从后世网际网路上看到的那些像加勒比海盗的电影,知道橡木是造海船最好的原材料,但其他的確实了解不多。
毕竟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造船全是钢铁,网际网路时代的人就是这样,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一问具体就抓瞎。
徐晨低头陷入沉思,脑海中迅速搜索著后世的资料。突然他眼睛一亮说道:“我看过一本宋朝的古籍,上面记载了一种快速阴乾木料的方法,就是製造一个干窑。这种干窑的温度不需要太高,仅比夏日的温度高一些,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木料当中的水分蒸出来。据说用这种方法,原本需要三年才能阴乾的木料,用干窑三个月时间就可以阴乾。”
孙元化眼前一亮,脸上露出惊喜之色:“好办法,都督,您是在哪本古籍上看到的?
属下也去看一看,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用来製造宝船的技术。如今海上局势复杂,若能有更先进的造船之法,定能增强我们的海上实力。”
徐晨无奈地摇了摇头:“是一本残本,名字我也忘记了。只记得当时看到这个方法觉得新奇,便留了个心眼。不过你可以先实验一下,不用怕钱,若能成功,那可是大大缩短了造船的时间。”
孙元化听后,虽有些失望,但还是恭敬地说道:“遵命!只是可惜不知那古籍之名,若能找到,或许能借鑑一二。”
天朝上一个造船的高峰就是大宋,宋朝因为先天不足,面对的敌人又是游牧文明最强盛的巔峰时期,需要大量的钱財来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大力发展航海业和造船业,其技术甚至超过了现在的大明。
看宋元的海图,他们的船只行走的都是直线,而不用担心迷失在大海当中。可到了大明,那些海商基本上只敢沿著海岸线行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年朱元璋为了防止有人用天象来攻击皇权,直接禁止民间的力量研究天文学,只有大明官方的钦天监能够研究天文星象。
如此一来,华夏兴盛了几千年的天文学直接遭受到了重创,连牵星术都少有人懂,大明的船只在海上也就只能沿著海岸线走了。
徐晨想了想道:“你此去天津卫,一方面要试验干窑之法,另一方面也留意搜集各类造船与航海的资料和技术。”
这个时代不比后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考古挖掘技术是真的可行,甚至后世有些国家也是考古挖掘技术。
得到徐晨的指示之后,孙元化不敢耽搁,立刻著手挑选和组织几千造船工匠。几天后,他带著这些工匠浩浩荡荡地前往天津卫。
夜幕降临,通州城的喧囂渐渐平息,徐晨忙碌了一整天,正准备稍作歇息。高磊道:“都督,白天的时候有一个叫卢象升的人来找你,您要不要见他?”
“卢象升?”徐晨微微一怔,很快反应过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说道:“有请!”
不一会儿,卢象升在高磊的引领下走进潮运总督府后衙。
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虽身著朴素的长衫,但气质不凡。见到徐晨他拱手行礼道:“卢象升见过都督。”
徐晨微笑著起身相迎,请卢象升落座,然后笑问道:“卢先生在大名府都不愿意见我,今日为何又要来见我?”
卢象升神情略显尷尬,但很快恢復了镇定,乾脆地说道:“败兵之將,耻於见人。而这次见先生,是因为大同社苛待天子,某想为天子討个公道。”
“苛待?”徐晨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卢象升神情严肃,言辞恳切地说道:“某亲眼所见,天子居住在一破旧的木屋当中,穿著陈旧的衣,吃的也只有咸菜、野菜。如此待遇,实在有失天子尊严。”
徐晨淡然一笑,目光平和地看著卢象升,说道:“崇禎一家如此生活,那就不算是苛待了。有木屋住,有衣穿,有米饭能吃,这对大明普通的百姓来说,已经算是很好的生活了。”
“我大同社要建立公天下,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標,不需要我继续多说了吧。以后这片土地上,没有天子也没有贵族,只有公民。普通百姓能吃野菜、咸菜,崇禎自然也能吃野菜、咸菜。”
“这……”卢象升一时语塞,徐晨这一句话,直接把他想了一天的说辞全给堵死了。大同社宣传要建立公民之国,已经宣传了好几年了,现在给崇禎公民的待遇,这个已经算是优待了。
高磊在一旁听著,忍不住懟道:“都督和俺也在吃野菜、咸菜,他崇禎一个亡国之君吃点野菜咸菜怎么了?是不是要我大同报刊登告诉天下的人。”
他越说越激动,指著府衙外面说道:“你看看通州的这些縴夫,他们不要说吃米饭,连野菜咸菜都吃不起。大明的这些官员都不做人,把人往死里逼。
要俺说都督还是太仁慈了,没把他们杀了不说,还给他们吃饭。就应该把他们拉到通州,也让他们拉船,拉船拉慢了,就让縴夫用皮鞭打他们,也让他们吃草皮,啃树根,让他们尝尝自己做的孽。”
高磊有著朴素的正义观,认为对待地主士绅就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他们当初如何压迫百姓,就应该再被百姓压迫一番,让他们也尝尝滋味。
卢象升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縴夫生活悲惨他知道,但他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也不是漕运总督,他只能解决自己治理州府的问题,但对比大同社,他觉得还算安稳的大名府,其实也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子。
像大同社这样彻底清扫帮派、土匪、流氓,賑济灾民,均田安抚百姓,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流民的方法。
徐晨走到卢象升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充满自信道:“卢先生,新时代已经被我们大同社开启了。在北方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了三纲五常,君臣大义。等我军打到江南统一天下,这片天下將会彻底摆脱君主制的桎梏。
你也要想办法把自己脑海当中的君臣大义、三纲五常清理,以后的天下將会是人人平等的天下,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崇禎在我眼中就是个普通的百姓,我不会特意虐待他,也不会重视他,他以后生活的怎么样?靠他自己的本事。我现在工作的重点是让这片土地上少死几个人,多吃几口饱饭。”
卢象升苦笑道:“是某自大,误会都督了。”他此时才反应过来,大同社不是一般意义的造反,不能用以前的规矩代入。
徐晨看著卢象升,真诚地说道:“卢先生算是大名少有有良知、有底线的人,所以我才愿意和你说这么多话。同时我也最后劝告卢先生一句。新世界已经开启了,卢先生不应当怀念以前的旧世界,而应该敞开胸怀地接纳新世界。我相信我们大同社建立的新世界,更加能发挥出像卢先生这种有道德、有底线人的才能。”
卢象升想了想,说道:“都督这算是在招揽某?”
徐晨点点头,说道:“是,现在大同社缺乏理政人才。读圣贤书不只有忠君报国这一条路,还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