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张献忠的野心与治水的分歧(1/2)
第326章 ,张献忠的野心与治水的分歧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10月 8日,汉城。
朝鲜都护府內热闹非凡,几百个得到嘉奖的朝鲜官员齐聚於此,参加这场盛大的庆功会。
案台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珍饈佳肴散发著诱人的香气。朝鲜籍官员和汉族官员们举杯畅饮,把酒言欢,共同庆祝这个丰收的秋收时节。欢声笑语在大厅中迴荡,气氛热烈而融洽。
而在书房里,张献忠、冯銓、沈世魁等人正专注地统计著今年朝鲜的税负情况。
朝鲜王国在中原王朝眼中或许只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但在全球范围內,勉强能算得上大国的尾巴。此前,张献忠他们为了分地,粗略统计了一番朝鲜的人口和土地情况。全国约有 85万户,人口大致在 350万至 400万上下,这和当时英国的人口数量处於同一等级。田地面积大致有 1800余亩,相当於陕西行省的三成到四成之间。
按照粮食税三成计算,张献忠他们光粮食税就能收 500万石。此外,各种契税、商税、关税加起来收了 36万两银。再加上卖了大量的矿產、店铺、山林,今年朝鲜国的税金总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120万两。
张献忠看著算出来的数字,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说道:“这朝鲜王也没多难当,俺老张隨意出手,田赋就增加了五倍,税金增加了十几倍,朝鲜百姓收入还增加。果然杀大户只要杀得够狠,朝廷税收增加,百姓收入增加,天下也就太平了。”
张献忠接著问道:“朝鲜还欠我们大同社多少钱?”
冯銓连忙回答道:“306万两。”
张献忠思索片刻后说道:“拨出 200万石粮食,抵扣 200万两债务。这些粮食,一半送到辽东,一半送到天津卫。用税金抵扣 56万两债务,余下的 50万两,明年再偿还。留下 100万石的粮食和 20万两银子作为储备,再留下官员的俸禄,余下的粮食和钱財作为赏金,赏给所有努力一年的官员。”
沈世魁笑著说:“將军,下官这就通知这条好消息给大家。”
张献忠点点头。
很快,沈世魁就把这个消息传到了庆功会现场。顿时,一阵激烈的欢呼声传来,“张將军万岁”的呼喊声响彻整个大厅。
张献忠听到这欢呼声,满不在意,甚至得意地笑出了声。然而,冯銓却皱起了眉头,担忧地说道:“贤婿,『万岁』岂能隨意称呼,尤其是贤婿你还是外派將领。如果被元首知道此事起了忌惮之心,只怕对贤婿的前途不妙,你这上千万两银子的功劳,可能就被这一句话给抵消了。”
张献忠皱了皱眉头,满不在乎地说:“岳丈放心,元首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他根本不会在意此事的。”
冯銓苦口婆心地劝说道:“贤婿,你可知道当年太祖起兵之时,也是心胸宽广之辈,所以才能以一介乞丐之身,得到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善长等人的支持。但现在太祖的名声如何?现在元首已经是天下之主了,最起码是北方之主,贤婿不能用以前的观念来看待元首啦,不然会闯下滔天大祸的,蓝玉能不能打?和太祖关係何其亲密,但最终还是惨死在太祖的屠刀之下。”
在大明,武將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復之地。好在大同社是新朝,武將的地位相对较高,但即便如此,武將跋扈也容易自食恶果。
张献忠笑道:“岳父放心,元首和朱元璋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是为了保住朱家的江山才诛杀功臣,但元首却是要建立公天下,这天下都不属於元首的,他为什么要诛杀功臣?
就按老张来看,元首还是没有丝毫变化,每次出现危机都是冲在最前线的,朱元璋称吴王之后,你看他还在前线打过仗吗?”
冯銓继续劝说道:“该有的谨慎还是要有的,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顺,你不是朝鲜王,只是大同社的辽东都督,上百万石粮食贤婿你说分就分,这要有人上告,你让元首如何看你。”
张献忠想了想,觉得冯銓说得有道理,便说道:“岳丈说的有道理,某这就上书让元首封某一个官职好管理朝鲜国。”
其实,张献忠內心还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说出来。自从来到朝鲜后,他受到朝鲜百姓的热烈欢迎,又有几千忠心的部下,上百万税金、几百万石粮食他说分就分,这种掌控一切的感觉让他升起一种“大丈夫当如此”的豪情壮志。
大同社內各种规则束缚的副参谋长他有的看不上了,他有一种想要留在朝鲜的想法。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10月 18日,河南行省,孟津。
“嘟嘟,嘟嘟,嘟嘟。”一阵独特的声响打破了孟津的寧静,一辆看似玩具般的轨道小火车,拖著两节车厢的货物,缓缓驶入孟津县的一个车站。
经过李自成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关中到洛阳的轨道马车线路终於连通,而后向北延展了百里,抵达孟津。
从此,关中的救灾物资可以通过轨道马车一路直达灾区,路上消耗节省了九成。这一成果极大地改善了救灾物资的运输效率,为灾区百姓充沛的物资。
而这辆轨道小火车则是朱九的最新杰作,有点像后世儿童玩的那种小火车,马力小,行进慢。
当徐晨看到它时,神情异常激动。儘管现在它只能拉两节车厢,装载几万斤的货物,行驶速度也不快,但徐晨知道铁路和火车终將连通整个世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龙脉的话,铁路就是这个世界的龙脉。
李自成却满脸不满地对徐晨说道:“都督,这种叫火车的东西,跑的慢还容易拋锚,经常堵住轨道。您还是让它在別的地方实验吧,现在的轨道运输量太大了,它老是堵在轨道上拋锚,太耽搁事情了。”
李自成並非后人,无法预见火车未来的辉煌。在他眼中,这火车就像个上了年纪的大爷,行动迟缓,装载量虽然大,但还需要几十个人伺候才能开动。这一路从长安出发,火车拋锚了十几次,把轨道堵得水泄不通,让他气得直想揍人。
如今,大同社哪个部门最忙碌?无疑是轨道部。
李自成和他的团队不仅要快速铺设轨道,遇山开山,遇水搭桥,把关中的各种货物运输到中原的各个灾区。隨著轨道联通的府县越来越多,轨道马车也日益增加。
商人也发现了轨道的好处,原本他们需要上百人,几十辆马车运的货物,上了轨道马车,只需要十辆,运输的人手也降低了几倍,关键是运输的时间还减少到原本的三分之一,这一下减少了货物运输成本的九成。
这段时间关中的粮食,羊毛,布,各种铁器,器械都通过轨道快速的运输到中原腹地,隨著中原賑灾如此顺利,轨道功不可没。
现在关中各地都流传著一句话,轨道一通黄金万两,关中各府县,中原山东直隶,来自於江淮地区的官员都在向元首府申请,请轨道司在当地修建轨道。
只可惜轨道司人手有限,没办法满足这些需求,只能优先修筑关中通向中原的轨道,一方面是因为关中有大量的粮食和货物需要运输到中原賑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段道路最好铺轨道,最容易產生经济效益。
李自成一方面要平衡民间货物运输和大同社货物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制定轨道运输的標准,在轨道附近的县城建设车站、货物运输仓库,招募工作人员。建设、维护木轨、每县的车站模式、货物运输比例等多项任务,现在轨道部及其下属的工作人数量高达十几万,是整个大同社最庞大的一个机,滔天的政务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以说他是大同社几个部门中最忙碌的人。
在他忙得连睡觉时间都没有的时候,轨道上却有这么个“大玩具”时不时地堵塞交通,怎能不让他恼火?
徐晨微笑著安慰李自成道:“对待新事物要宽容一点,婴儿最开始也是什么用都没有,但最终他会成长为一个有为的青年,这火车也是一样。”
徐晨对李自成很满意,他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布置下去的任务,他会脚踏实地的去做,而不会去想什么走捷径,抄弯路,这点对个人来说可能就会得到一个老实人的评价,但对於做事而言,交代他的事他会老老实实的完成,非常让人放心。
李自成无奈地说:“即便它能长成青年,但也不要在轨道上跑,这轨道一堵要耽搁多少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