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轨道热潮与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2/2)
高兰英笑著解释道:“想在扬州修轨道,自然少不了扬州府衙帮助。让他们占一部分股份,帮我们完成土地徵调。至於钱財,我们可以通过股市筹集,就用河套商社的模式。凭我们关中商家的力量,还修不了一条千里长的轨道?”
田然激动地一拍桌子,说道:“高掌柜不愧是女中豪杰,这门生意我们联合起来做了。”
眾人纷纷点头,只需要打通了官府的渠道,那这份买卖就可以做,轨道虽然投入高,但胜在稳定,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份稳定,作坊能倒闭,但是轨道却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
大同八年 11月 7日。
直隶,通州郊外,寒风凛冽,此时北地的清晨已然开始降霜,那些小水坑已经有薄薄的冰层。
徐晨带著一些亲卫来到了通州的郊外,而此时他眼前却是一个周长几十里的湖泊,湖泊水光粼粼反射著清晨的阳光,有不少野鸭水鸟在其中游荡。
郭铭看著眼前的湖泊道:“要不是傅山果断,以这里为泄洪区,只怕整个京城十几个州县都要沦为泽国了。”
他们也想不到几个月前的雨会下的那么长,即便他们决定了泄洪,依旧下了一个月,原本他们只打算用十几个村镇作为泄洪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淹掉了大半个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是不在通州这里卸掉洪水,直隶十几个州县都会被淹。
徐晨道:“这次直隶有多少人遭灾?”
郭铭苦笑道:“大半个直隶都受这场雨水影响,出现减產,几百万人遭灾,总理大臣府已经减免了直隶田税,但还是有十几万农户颗粒无收,现在只能由总理大臣府救济,山洪淹没了三个村庄,有上千百姓死在这场洪灾当中。”
这个死亡数字放到后世,那就是轰动全国的特大灾害,但在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一场波及大半个行省的洪灾,最终却只死了上千人,这已经比所有人预料都要好了。
徐晨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吸取这一次事件的教训,修缮各地的河堤,这片地区已经成了湖泊,乾脆就保留下来,作为泄洪区。”
郭铭皱眉头道:“当地十几万百姓该如何安置?”
北方的粮食一向紧缺,少了十几万的农户,就相当於多了上百万石口粮的消耗。
徐晨道:“把他们一部分安置在京师,做土木工匠,一部分安置在天津卫,让他们去天津卫修港口,以后天津港將会取代通州的位置,成为京城最重要的物资获取通道,天津卫將会大规模的开发,能安置这些农户。”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很难做了,后世河道內部,整平土地种植粮食,但这个时代可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压力,完全可以退耕还湖,建立一些湿地来作为泄洪区,同时为北方保存一点水源,为乾旱做准备。
巡视完通州之后,徐晨低调地返回京城,径直来到了元首府。
刘永早已等候在此,他恭敬地拿出准备在公民议会当中通过的议案。其中一项重要內容是明年计划修建的 4条轨道。这 4条轨道以开封府为核心,向四面扩散,分別是开封府到大名府、开封府到南阳、洛阳到开封府、开封到临淄,总长度超过 2000余里,造价约 500万两。
刘永详细地介绍道:“以开封府为轨道网络的核心,將会把开封府方圆千里的十几座城池纳入到轨道的交通体系中。这不仅能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还能给中原的灾民提供一份差事,繁荣中原经济。同时,对於军事和政治也有极大的意义。5年內修建一个完备的轨道网络,我大同军的调动將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到时候我大同社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同时向江南发动进攻,而这条轨道也能保证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
徐晨认真地听著,不时点头表示认可,就现阶段而言,轨道的军事价值极为重要。当轨道网络贯穿之后,大同社的军事打击能力將会成倍提升,更不用说其附带的巨大经济价值。可以说,一条轨道能够把整个北方的力量紧密联合在一起。
接著,刘永又拿出几个议案。其中北直隶水利议案引起了徐晨的关注。今年那场连绵不断的大雨把刘永嚇得不轻,断断续续下了三四个月,他这个黄土高原长大的娃,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回南天。他感到十分奇怪,同样是北方,关中的雨量那么少,怎么到了京城却能下这么久。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根基,修缮北直隶的水利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徐晨对新修水利工程自然是赞成的,但他和刘永的想法有所不同,他更关注密云水库的修建。今年这种雨水绵绵的情况应该是极端天气,哪怕在后世京师也很少下三个月的雨。按照小冰河时期的规律,只怕明年就要准备抗旱灾了。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这两年北方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我们最好了解各地的气候情况,才能提前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我打算在各县设立一个气象局,人员不需要多,一个就足够。他们的任务是记录每天的天气、雨水下降的情况,而后每月匯总上报到京城。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哪个地方乾旱,哪个地方雨水多、闹洪灾。”
刘永眼睛一亮道:“这倒是一个提前预防灾害的好方法。”一个县只安排一个人,这样的小部门他觉得没什么问题。
而后徐晨翻看到北直隶抗洪嘉奖名单,他本是一扫而过,但一个人名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朱由检?”徐晨不可置信说了一遍。
刘永道:“元首,您离开京城不久之后,崇禎的两个妃子怀孕了,他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钱財,我们让他去紫禁城演皇帝,他不愿意,后面让他去作为物资书记员,当时下湾村河堤出现管漏,却没有想到崇禎如此勇敢,直接跳下去堵住了管漏的地方,崇禎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不得不说是条汉子。”
徐晨笑道:“这倒是一个可以宣传的地方,大明朝把崇禎逼成了一个昏君,但在我们大同社治理下崇禎却成为一个敢跳下河堵管漏的英雄,此事可以大为宣传一番,让天下知道我大同思想的先进性。”
“遵命!”
隨后,刘永又把总理衙门统计出来的这一年的税收、田赋、粮食结余情况向徐晨匯报了一遍。
徐晨看到统计数字,不禁有些惊讶。他本以为今年天灾不断,粮食消耗巨大,却没想到虽然看上去灾害遍地,但除了中原的粮食稍微减產之外,北方其他各地的粮食產能都有所增加。加上今年 11月的统计,从海外江南弄到了 650万石的粮食,河南行省,直隶行省虽然减免了税负,
但大同社依旧从整个北方田赋加购买到上亿石的粮食,这里主要的功臣是关中,为大同社提供了3000万石的粮食,可以说是支起了大同社半壁江山,虽然有一半都是玉米,土豆,红薯这种杂粮。但在小冰河时期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
当然这笔粮食看上去比大明多好几倍,但实际上並不是很多,大明只是计算徵收到朝廷的税赋,地方上乱摊派他们是不计算,所以看上去税收少。
大同社是把这一部分也加上去,留三成给地方的府县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剩下4000多石粮食要供应北方的脱產人员,大同社的脱產人口有900多万,接近1000万的样子,3000万石的粮食则作为灾害的储备,整个北方6000多万人口,每人只能分半石粮食作为储备粮食。所以整个北方的粮食依旧紧张。
只可惜刘永不是后世人,他不知道自己处於小冰河时期。看到这3000万石粮食他自豪地说:“我大同社一年囤积的粮食比大明盛世太仓的粮食都要多一倍。只要整个北方不再出现前年那样的大规模旱灾,民朝將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徐晨为了不打击刘勇的自信心,只能露出一个略微的苦笑,毕竟大家都辛苦一年了。好不容易在大灾之年保住了粮食,他也不好说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