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改造农村与天灾不断(2/2)
“乡村五项工程?”黄宗羲惊讶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每个村有一所蒙学,每个乡有一名赤脚大夫,每十户村民能有一口压水井,每个村能有一支扫盲读报队,每户农户能养一头牛,两头猪。”
黄宗羲皱眉头道:“这些的確是仁政,但也要量力而为。”
金圣叹道:“在中原这片地区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乡村有一所蒙学,赤脚大夫虽然少了一些,但几个村子共用一名还是可以做到,现在大同社正在想办法推广压水井,读报队也可以请夫子帮忙,耕牛也在想办法从大漠购买,大同社在確实的推进自己的政策。钱才真正在百姓身上,才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官吏如果服务百姓数量多了,只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最起码现在的北方,农户不组织起来是很难活下去的。”
仿佛是在呼应金圣叹的说法一般,翌日,县衙的一个文吏带著一个身著长衫的读书人,匆匆来到了王家村。他们的脸上带著焦急和忧虑,带来了一个如同天塌了一般的坏消息。
“关中耀州发现蝗灾,元首府下令,各府、州、县、乡、村探查本村的蝗虫数量,发掘蝗虫的巢穴,有蝗虫巢穴的乡村,从即日开始捕杀蝗虫的幼虫,每个村民每日必须要交100只蝗虫。”
金圣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切地问道:“关中真闹了蝗灾了,蝗灾的规模大不大?”
要知道现在北方最大的粮仓就是关中。去年整个关中向中原输送了1700万石粮食,今年中原的情况比去年好不了多少,要是没有关中的粮食输入,他担心在黄河工地上百万的百姓,失去以工代賑的差事,这可是关乎几百万百姓饭碗的大事。
那个长衫的年轻人苦笑著说:“老师在陕北、耀州、凤翔府多地都发现了蝗虫。虽然现在整个关中已经在全力扑杀,但最终能保住多少粮食只有上天知道。老师认为久旱必蝗,关中既然已经发生蝗灾,中原这些年也是旱灾连连,只怕也会发生蝗灾。某昨日在黄河堤岸上巡查,一锹下去能挖出几百粒蝗虫卵,杂草堆当中的草蜢也是异常繁盛,中原已经有爆发蝗灾的潜在条件了。”
黄宗羲和任大任两人震惊无比,他们这才发现大同社的布置一点都没错。现在不要说10年后的事,不把百姓组织起来,北方连今年都度不过。
王兴得知关中蝗灾以及中原潜在的蝗灾威胁后,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召集了整个新乡的抗旱会员,来到王家村,由关中来的治蝗专家为大家进行培训。
治蝗专家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中拿著蝗虫的幼虫標本,神情严肃地讲解著:“大家看,这就是蝗虫的幼虫,它们体型较小,顏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它们喜欢棲息在杂草丛、低洼潮湿的地方。而蝗虫的卵,通常藏在土壤里,呈黄色或褐色的小颗粒状。”专家一边说著,一边展示著虫卵的样本。抗旱会员们围在四周,认真地听著,不时点头记录。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標本兼治,一方面要大规模扑杀蝗虫,使得它不能祸害庄稼,另外一方面,要消灭蝗虫的產卵地,消灭潜在的蝗虫,元首府已经下令,一斤蝗虫干可以兑换三斤粮食。”
经过简单而又实用的培训后,整个新乡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
青壮在关中来的治蝗专家带领下,把黄河附近的沙地全部挖一遍,把沙子里面的蝗虫卵全部挖出来,有太阳暴晒,又或者是驱使的自己家的家禽,来吃饱餐一顿。
在夜晚的时候,王兴带领村民在空地上点燃篝火,吸引蝗虫飞蛾扑火,为了让火焰更持久,烈度更高,大同市甚至运来军用的汽油,这些汽油只要铺在火堆,火焰炽热高涨,能烧死更多的蝗虫。
翌日,县衙拿了几张大网过来,让他们先在天空当中驱使蝗虫,铺到网上,而后再把蝗虫拿下来。
其他老弱妇孺拿著自家製作的捕虫笼,走向田间地头。这些捕虫网是用细竹竿和纱布自製而成,虽然简陋,但在捕虫时却十分实用。
小孩们是最开心的一群人。他们不用上课,还能去田间游玩,仿佛是一场有趣的冒险。每个小孩都带著家长精心做好的竹笼,这玩意儿编制简单,也没有成本,原材料隨地可取。
他们手里拿著一个小小的捕虫网,兴奋地在田间奔跑著、追逐著蝗虫。清晨,他们带著装满蝗虫的竹笼来到学校,將蝗虫上缴给孙夫子。孙夫子会认真地记录每个小孩捕捉的蝗虫数量,还会夸奖那些捕捉得多的孩子,会得到一些块予以奖励。
而这些上缴过来的蝗虫,晒乾之后,则会作为饲料,运输到农场当中。
然而,这场和蝗虫的大战却没有那么轻鬆胜利。村民虽然努力地捕捉蝗虫,捕捉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无奈地发现,蝗虫的数量似乎也在不断增加。
田间地头的蝗虫越来越多,它们啃食著庄稼,发出“沙沙”的声响,农户看著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眼看著就要夏收了,却被蝗虫破坏。虽然这些蝗虫能补充一部分粮食,但捕捉蝗虫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他们破坏粮食的数量。
第三日,兰阳县传达了命令,让王兴带领村民去领家禽。王兴不敢耽搁,立刻带领著大家前往黄河码头。
没多久,王兴就带领村民领回了一筐筐鸡苗、鸭苗和鹅苗。这些家禽在竹筐里嘰嘰喳喳、嘎嘎叫著,充满了生机。王兴站在人群前,大声说道:“每户可以领2只鹅苗,10只鸡苗,10只鸭苗,这些家禽要三十斤蝗虫干就可以换。”
“知道了!”村民们兴奋道,这段时间每户村民都扑杀了大量的黄金,晒乾的蝗虫干已经装了好几袋,30斤蝗虫干根本不是问题。
“大家一定要好好饲养它们,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蝗虫。”
“知道了,会长!”村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领取属於自己的家禽苗了。
王兴也不让大家多等,让大伙排好队,按户来领取。
黄宗羲惊愕道:“他们是怎么弄到这么多家禽苗的,即便大同社知道中原会闹蝗灾,但光靠孵化只怕也很难短时间內孵化出这么多的鸡鸭苗,一个乡就有几万只,一个县那不就是几十万家禽苗。”
金圣叹道:“元首高瞻远瞩,去年在中原建立了农村,他们就有家庭孵化房,据说一次能孵化上千家禽,只要半个月就能孵化一次,我这样的农场在关中有几十座,在中原也有十几座。”
新乡多了几万家禽大军来扑杀蝗虫,只可惜到了后面蝗虫的个头越来越大,这些蝗虫开始有了毒素,连家禽都不敢吃他们,只能由农户亲手扑杀他。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6月8日。
这场人和蝗虫的大战,进行的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庄家都难逃蝗虫之口,只有土豆和红薯还稍微好一点,他们都埋在地下,虽然这些粮食还能继续生长,但继续涨下去只能落入蝗虫之口,村民们打算提前收割粮食,省的自家的粮食被蝗虫祸害。
而就在这个时候,县里的文吏带著一个穿著白衣,戴著白口罩,白手套的大夫来到村里,他们让王兴召集全村的村民。
戴著口罩的大夫对所有村民道:“山西爆发鼠疫,从今日起,各村落都不允许有人员往来,你们要守在村子里,不许外来人过来,也不许出去。”
全村人都震惊无比,去年河南近就爆发了鼠疫,不只是不在他们这边,加上当时所有人都忙著抗洪救灾,就没有太过於关注,却没想到今年鼠疫再次爆发,而且看情况,这次的鼠疫比上次的规模还要大。
而后这个大夫从背篓里拿出两只猫道:“这两只猫是你们村用来捕鼠的,要照看好它们,从今日开始,村里灭鼠,每个人看到老鼠都要剿灭,不能触碰这些老鼠,更不允许吃这些老鼠,交给我,由我来专门焚烧消毒。”
大夫可能是怕这些村民不听命令道:“从山西省传来的消息,最初爆发鼠疫的村落,当地的村民因为饥荒,大肆捕捉老鼠食用,这可能是造成这场鼠疫的源头,所以即便肚子再饿也不能捕捉老鼠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