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突破进展,试车!(6.2K)(2/2)
“我们现在研究的航发,不是第六代,而是基於第四代,也就是外界说的第五代,做的一个改进版。”
“如果j20的航发是4的话,那我们现在研究的航发,就是4.5。”
“外界有人故意在炒作,说我们在造六代航发,这个消息一点都不准確。”
“这东西哪有那么容易搞出来?”
“你们说对吧,人丑国科研人员搞了那么久,都还没有出来,我们怎么可能去试呢?”
“而且,我们现在的重点仍然是解决现有发动机的一些技术瓶颈,例如推力不足、寿命有限等等问题,这才是我们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张教授脸上现出了忧色,说:“至於第六代航发,那还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积累,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主持人適时地引导道:“您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前並没有在进行第六代航发的研发工作?”
张教授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改进和提升上,这才是符合我们国家航空工业发展现状的务实选择,有些传言,大家听听就好了。”
节目播出后,立刻在军迷圈和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之前对龙国航空发动机抱有很高期望的军迷,感到非常失望。
“什么?只是4.5代?我还以为我们已经在搞六代机发动机了呢!”
“张教授都这么说了,看来是真的了,我们和丑国的差距还是很大啊!”
“唉,看来我们还得继续忍受研製不出好航发的苦!”
“我就说嘛,六代航发哪有那么容易搞出来,那些自媒体就知道瞎炒作!”
“专家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看来我们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
与此同时,远在丑国的帕罗上將也收到了这份节目的情报分析报告,他仔细观看了张教授的访谈视频,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加大对我们航发研究的宣传力度,现在正是让其他人看到我们之间差距的时候!”
“您的意思是?”约翰有些不確定地问道帕罗上將嘴角上扬:“龙国人自己都承认了,他们还在基於第四代改进,连真正的第五代都还在努力,更別提第六代了。”
“这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確的信號,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依然拥有著巨大的技术优势,他们短时间內根本无法追赶。”
“明白了,先生。”
“我们会安排媒体进行一系列的报导和专访,突出我们第六代航发的先进性,进一步扩大我们在国际舆论上的优势。”
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在全球范围內悄悄展开了。
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刊登或播出了关於丑国第六代航空发动机的深度报导和专家访谈。
报导中,各种尖端科技名词被拋出,像是自適应循环、陶瓷基复合材料、矢量推力、
超音速巡航能力、革命性的冷却技术都推了出来。
评论员和专家们纷纷盛讚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巨大领先优势,强调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一些军事分析家甚至断言,丑国在未来数十年內,都將牢牢占据航空动力技术的制高点,任何国家想要追赶都將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丑国人看到这些评论后,更是骄傲了起来。
“正如龙国专家所言,他们自前仍在基於第四代发动机进行改进,与我们已经迈向第六代相比,其差距可见一斑!”
“航发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投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龙国人別哭!你们跟在我们后面追吧!”
“龙国人可真惨,还在改进四代发动机,看样子,他们也没有吹得那么厉害!”
外面一片热闹,周宇埋头苦干。
周宇作为一个航发外行人,不能把全套航发技术如同变魔术般地拿出来,但他也有他的办法。
只要他发现问题,那他就会將问题拆解成一个个数学模型。
反正数学大佬这身份已经深入人心了,周宇不怕別人来质疑。
当发现燃烧不稳定的问题时,他不会直接说“你们的燃烧室设计有问题”,而是会深入分析燃烧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新的数学模型,模擬不同参数组合下的燃烧状態,然后用数据说话,指出哪些参数可能导致不稳定性。
幸好的是,马振邦组上都是能人,周宇每次指出问题,大家都能迅速调整过来。
就这样还算风平浪静过了二十多天,已经研发了五年多时间的超燃衝压发动机组,在周宇有意的引导下,走上了正途,关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整个研发过程如同加满了燃料的火箭,开始加速。
超燃衝压发动机很快进入了试车阶段!
很多保密序列內的专家收到了消息,需要赶往位於航发研究院的秘密试验基地进行现场观摩。
其中包括了之前和大毛合作谈判的专家。
但此刻他们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型號的发动机要进行试车,一个个都在那猜测。
“你说这次是什么?”一位戴著厚重眼镜的老专家,一边整理著手中的记录本,一边低声询问身旁的同事。
他身旁的另一位专家,同样是满头银髮,闻言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镜,摇了摇头:“不太清楚,保密级別很高,只说是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需要我们去现场评估。”
“关键技术攻关难道是ws-15的改进型號终於要成熟了?”一位对航空发动机型號比较熟悉的专家猜测道,语气中带著一丝期待。
毕竟,ws-15一直以来都是龙国航空人心中的一个重要期盼。
“应该不是。”另一位专家摇了摇头,否定了他的猜测,“如果是ws-15的重要进展,动静不会这么大。”
“这次的通知显得比较突然,而且集合了我们这些不同领域的专家,恐怕不是单一型號发动机的改进那么简单。”
“那会是什么?”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猜测,“难道是传说中的下一代发动机?”
这个猜测一出口,周围的几位专家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彼此交换著震惊的眼神。
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发,其难度和复杂性可想而知,如果真的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那绝对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不太可能吧,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发周期非常漫长,而且技术跨度很大,这才多久时间·.”
“你们说会不会是超燃衝压发动机,他们都已经研究五年多时间了吧,不知道出没有出成果。”
“不可能是超燃衝压发动机,一个月以前我才和马振邦聊过,他们的实验估计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才行。”
“是吗?马振邦亲口说的?”先前猜测是下一代发动机的专家有些疑惑地问道。
“当然,我们还一起喝了茶,他当时还在为一些关键的燃烧稳定性和高超音速气流组织问题头疼呢。
那位专家回忆道:“超燃衝压发动机的技术难度,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大得多,五年时间,能有一些理论突破就不错了,想要进入试车阶段,恐怕没那么容易。”
“应该不是下一代发动机,我们哪有那个能力,按我说,就应该和大毛聊合作,不知道卫宏在想什么!”
“唉卫总肯定有他的想法嘛,我们看看再说。”
“反正这方面的事说不清楚,耽误了时间,卫宏肯定要承担责任!”
“卫宏真的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那这次究竟是什么呢?”一位专家见情况不妙,赶紧转移话题。
眾人的好奇心被彻底勾了起来,各种猜测都出来了。
有人认为是某种新型號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是变循环发动机的测试。
试车场地上全是各种监测设备和传感器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连接著巨大的发动机试验台。
穿著防护服的技术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著最后的检查和调试。
就在专家们议论纷纷之际,指挥中心的大门缓缓打开,马振邦略显疲惫,但眼神中带著兴奋地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跟著一位他们不太熟悉的年轻人,正是周宇。
“各位专家,欢迎来到试验基地。”
“今天,我们將要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试验,这项试验的成果,將直接关係到我国在未来航空动力领域的发展方向。”
“接下来要进行试车的发动机,它是我们歷经多年艰苦攻关,由我们这位年轻的周宇同志,在理论上给予关键性指导,並最终在全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促成了今天这场试车的一—”
马振邦的声音陡然提高,带著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超燃衝压发动机!”
话音落下,整个指挥中心瞬间陷入一片死寂,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
所有专家都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著马振邦,又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站在他身后的周宇。
刚才还信誓旦旦否定超燃衝压发动机试车可能性的那位专家,此刻嘴巴张得足以塞下一个拳头,脸上的表情如同见了鬼一般。
超燃衝压发动机?
一个月前他还和马振邦喝茶,对方还在为技术难题焦头烂额,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內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突破,甚至直接进入了试车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