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问题应该不大!(6.2k)(1/2)
第220章 问题应该不大!(6.2k)
彼得罗夫回到大毛首都莫斯科后,没有过多休息,便直接驱车前往了核心会议室。
看到彼得罗夫推门而入,伊万抬起头,露出一丝微笑,
“你回来了,老朋友,看起来,我们的筹码起了作用。”伊万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沉稳,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彼得罗夫没有寒暄,他直接走到伊万对面的椅子上坐下,身体前倾,声音压得很低:“伊万,
我需要一个解释,你为什么要让我用这地方作为筹码?难道你就不怕有人反对吗?那可是一个重要的出海口!”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有些激动:“伊万,在这件事上,出了什么问题,该不会由我来承担吧?”
伊万静静地听完,没有打断他,
他为彼得罗夫倒了一杯伏特加,然后將杯子推到了他面前。
“彼得罗夫,你是一个优秀的人,在这种事上,你应该很明白才是。”
伊万拿起自己的杯子,轻轻晃动著里面的酒液:“我们所处的,早已不是那个单纯以石油和枪炮来衡量肌肉的时代了。”
他顿了顿:“你问我,为什么不担心別人的反对?恰恰相反,我就是因为知道他们会反对,所以才要这么做。”
彼得罗夫一愣,他瞪大了眼睛,他觉得他无法理解伊万的逻辑。
伊万疯了?
这是在坑他?
“你听我说完。”
伊万端起酒杯,慢慢地啜饮了一口:“你之前也提到了,我们整个地方面积太广阔了,但那里距离我们这里有9000多公里的铁路线,6000多公里的航线。”
“这距离你拿著不头疼?”
“我们用庞大的资源,去维持一个遥远的、经济並不发达的港口,它的经济腹地,是人口稀少的远东地区,而你再看看它的另一边,”伊万用手指在桌子上划了一条线,“是龙国,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市场。”
“龙国人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想像的速度发展,他们正在用可控核聚变技术,重新定义世界的能源格局,而我们呢?我们还在依赖著化石能源,你说那里的人会是傻子吗?”
“他们迟早会羡慕龙国人手上握著的技术。”
“他们每天都能看到一件事,龙国人是如何用他们的高科技技术和资本,改变著他们的生活,
他们看到,龙国人的商品更便宜,龙国人的基础设施更先进,龙国人的经济更具活力。”
“长此以往,你认为他们会怎么想?”
彼得罗夫沉默了,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在那里的一些所见所闻。
那里的当地人起初只对霓虹文化感兴趣,但现在,开始使用龙国製造的手机,说著脚的龙国话,对龙国美食有了兴趣。
最近,更是有不少人,打听起了龙国的电车。
“他们会觉得,与我们相比,龙国人这个近在尺尺的邻居,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毕竟,
那地方也不並不是特別富裕。”
“当这种思想开始蔓延,当经济的落差达到一个临界点,你觉得我们能够去阻止他们去赚钱吗?”
“这听起来很残酷,但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我们不能去抵抗经济和发展的巨大引力,所以,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关乎我们未来的决定。”
“与其在未来几十年后,眼睁睁地看著那地方逐渐转变,还不如现在,在我们还有足够的筹码时,主动將它作为一枚棋子打出去。”
“他们能得到龙国人手上的技术帮助,,而我们能得到足以改变我们命运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这是一个双贏的局面。”
“而且,你说了,现在他们很有可能无法理解吗?”
“那这事正好可以让龙国人去处理。”
“你是指”彼得罗夫面上一喜,好像抓住了核心。
伊万意味深长地说:“他们科技发展太快,也该分散下他们的注意力了。”
龙国,某气象设备研究所。
“你是说,你需要用高精度红外摄像机、高精度可见光摄像机以及高精度压力、温度、湿度传感器、抗电磁干扰调频通讯系统、自毁系统来组装?”
张毅在电话里复述著,每说一个词,他心里的问號就多一个。
“明白了,行,您放心,我们这边立刻开工,保证在时间內完成任务。”儘管满腹疑问,但他还是立刻给出了肯定的答覆。
放下电话,张毅並没有立刻行动。
他走到窗边,看著外面阴沉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一个气象气球,需要用到如此顶级的配置?高精度红外和可见光摄像机,这分明是侦察卫星的配置,抗电磁干扰调频通讯系统,这更是军事级別的要求。
这哪里是气象气球嘛!
他拿起內线电话,拨通了一个號码。
“林工,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立刻,马上。”
林婉,是研究所里最年轻,也是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
她思维敏捷,技术扎实,尤其擅长复杂系统的集成和小型化设计。
不到十分钟,林婉便推门而入。
“所长,什么事这么急?我那边一个新材料的测试正进行到关键阶段呢。”林婉开门见山地问道,语气里带著一丝不解。
张毅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她坐下。
“林工,我这里有个新任务,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特殊。”
张毅清了清嗓子,儘量用最平静的语气,將卫宏的要求复述了一遍:“我们需要製造一个气象气球,它需要配备高精度红外摄像机、高精度可见光摄像机、高精度压力、温度、湿度传感器、抗电磁干扰调频通讯系统..“
林婉听著听著,眼晴越瞪越大。
她拿起桌上的笔,在纸上飞快地记录著,嘴里还小声嘀咕:“这配置—-比我们去年刚发射的那颗小型科研卫星还高吧?所长,您確定这是气象气球?”
张毅乾咳一声,示意她继续听,
““.—最重要的是。”
张毅说到这里,语气变得异常严肃,几乎是一字一顿:“它还需要一个自毁系统。”
“林工,別问为什么,这是上面的要求,你就老老实实按照要求製造就行了。”
林婉张了张嘴,隨即闭上。
行吧,就当是在製造新型的气象气球。
反正按照要求造就好了。
这任务是上面要求的,林婉当然不可能隨便糊弄。
虽然没造过这种气象气球,但林婉此刻有点小激动。
林婉走出所长办公室,白大褂下那颗不安分的科研心已经在砰砰乱跳。
她不再纠结於“为什么”,而是进入了她最擅长的“如何做”模式。
一个需要自毁的气象气球?
这简直是工程学上的“行为艺术!
她决定,既然是最高机密,那就要把这个“气球”造得足够完美,就算它註定要走向毁灭,也要毁灭得有尊严、有品位!
她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將扳手重重地往桌上一放,发出“”的一声。
助手小王嚇了一跳,赶紧问:“林工,怎么了?”
“小王,停下你手头的工作!我们有个新任务,一个能改变我们研究所,不,能改变整个世界对气象气球认知的任务!”
“气象气球?”小王不解,“我们不是一直在造吗?”
“不!”林婉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这次的,不一样!”
小王懵圈了。
难道林婉搞科研搞得精神失常了?
气象气球有什么不一样的?
难道在空中能开不成?
海参崴。
伊戈尔,一个来自远东腹地小镇的年轻人,每天早上都会在海参崴市中心的金角湾大桥旁醒来他租住的公寓是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赫鲁雪夫楼,斑驳的墙壁和狭小的空间与窗外那座气势恢宏的斜拉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他来说,这座桥象徵著他背井离乡的理由,通往一个更广阔、更明亮的世界。
然而,伊戈尔的心情却远不如窗外的阳光那般明媚,
他脸上的表情,跟大多数大毛人一样,没有一点笑容。
他端著一杯加了伏特加的咖啡,站在窗前,看著桥上川流不息的车流。
这些车大部分都是从霓虹进口的二手车,它们像迁徙的甲虫群,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几分虚假的繁荣。
伊戈尔享受著这份喧囂,但总觉得这繁华背后,隱藏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无。
他的家乡,一个坐落在阿穆尔河畔的小镇,贫穷而寧静。
那里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霓虹灯火,只有漫长的冬季和稀疏的人烟。
伊戈尔的父母,世世代代都是渔民,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条属於自己的渔船,而不是靠替別人打工度日。
伊戈尔来到海参崴,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他考上了当地的大学,选择了电力工程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海参崴的供电所工作。
他以为,这座被誉为远东之珠的城市,会是他的起点,会是他实现抱负的舞台。
但工作了两年,伊戈尔的激情却逐渐被磨平了。
海参崴的供电设施,只比他的家乡好一点。
是的,这里有现代化的发电厂,有复杂的输电网络,但这些都只是表象。
他每天面对的,是那些已经服役了三十年甚至更久的变压器,是那些绝缘层已经老化、隨时可能短路的电缆,是那个一到冬天就摇摇欲坠,仿佛隨时都会崩溃的供电系统。
“伊戈尔,今天又有什么要抢修的?”
他的老同事谢尔盖,一个头髮白、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笑著问道。
“谢尔盖大叔,今天又有一个变电站的继电器跳闸了。”伊戈尔无奈地摇了摇头,“我怀疑是超负荷运行造成的,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谢尔盖嘆了口气,拍了拍伊戈尔的肩膀:“年轻人,习惯就好。”
“这里的供电系统,就像一个病入膏盲的老人,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它续命,其它的,就暂时別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