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君祸我,我亦祸君(1/2)
第346章 君祸我,我亦祸君
李鸿章从那吕府的书房走出来时,天际已露出了鱼肚白。
被京师秋日清凉的晨风一吹,一夜未眠的疲惫才渐渐涌袭而来。
李鸿章估摸着吕贤基穿戴整齐、备轿入宫、在朝房等候召见、面圣陈情,这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得一两天时间,且结果是否如他预料地那般,能回安徽办团练也很难说。
干等着也是徒劳心焦,不如先回家中稍作休息。
李鸿章回到他那不算宽敞的宅邸,草草用了些家仆刘斗斋精心为他准备的早点便和衣躺下,于半梦半醒的朦胧中沉沉睡去。
也不知睡了几个时辰,补完觉的李鸿章被一阵叩门声和刘斗斋的低声通报唤醒。
“二爷,项城的袁大人和太湖赵大人遣人来请,说在袁府上备了薄酒,请您过去一聚。”
李鸿章闻言,精神一振。
这二位是他李鸿章在京中往来密切的挚友。
袁大人即袁甲三,河南陈州府项城县人,现居给事中之职。
赵大人即赵畇,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身上带着个知府衔,也是个候缺待实放的能吏。
这两人虽然年纪都比李鸿章大了十几岁,比李鸿章几乎长了一辈,但因志趣相投,都不满足于死气沉沉,混吃等死的京官生活,故而走得极近,常在一起议论时政,抒发胸中块垒。
李鸿章立刻起身,迅速盥洗更衣,欣然前往。
话分两头,此时吕贤基已经抵达养心殿东暖阁,排了一个多时辰的队,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咸丰。
吕贤基恭恭敬敬地递上奏折,垂手恭立,心中既怀着几分期待,也有几分忐忑。
他小心翼翼地用余光观察着御座上的咸丰皇帝。
但见咸丰皇帝眉头紧锁,正不耐烦地阅览着他方才呈递上去的奏折。殿内寂静无声,只有西洋自鸣钟的滴答声和纸张翻动的轻响。
时间一点点过去,吕贤基的心也渐渐提到了嗓子眼。
吕贤基不是上奏折面陈时弊已经不是第一回。
起初咸丰皇帝对吕贤基的奏折有些厌烦,不想再看吕贤基那些空洞无物的套话,只打算扫几眼便将吕贤基打发走了。
不过很快,咸丰就发现了这封奏折与以往大不相同,咸丰皇帝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甚至提起朱笔在奏折上圈圈点点,口中发出一声低低的赞叹:“嗯……好!此议甚善!”
吕贤基见状心中一喜,暗道:李鸿章这小子是真有点东西!
认真看过奏折多时,咸丰皇帝抬起头,似乎连脸上的阴霾都散去了几分,咸丰颇为赞赏地看向吕贤基:“吕爱卿,此奏深合朕心,安徽局势分析得鞭辟入里,所陈方略切实可行。如今国事维艰,正需要尔等这般勇于任事、能为朕分忧的能臣,吕爱卿真乃我大清的柱石啊。”
咸丰此时已经当了快三年的皇帝,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怕生,连上书房都不敢出,需要老师杜受田陪伴左右才能有安全感的小年轻。
吕贤基前后所上的奏折反差甚大,且今日这份奏折文风中透着几分年轻人的豪情锐气,不像是吕贤基这等酸腐书生能写出来的奏折,多半出自其僚佐门生之手。
咸丰并未当面点破,京官豢养僚佐乃是常事,京师城稍微有点实力的京官都养有僚佐。吕贤基能有这等有见地的僚佐门生,那也是他吕贤基的本事。
“皇上谬赞,臣愧不敢当!此皆臣分内之事!”
吕贤基连忙跪下,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暗自得意,想着这番简在帝心,日后尚书之位可期,对于立下大功的李鸿章,吕贤基更是起了要好好提携拉拢的心思。
吕贤基正欲叩谢天恩,却听咸丰皇帝话锋一转,说道:“吕爱卿既有此忠心,又有此见识,朕心甚慰!如今发逆肆虐皖省,皖省团练涣散,安庆至今未复,正需一员干臣统筹全局。
前番朕已命江忠源、曾国藩、李孟群等在籍大臣编练团勇,共剿发逆。爱卿既肯替朕分忧,朕便命你为安徽团练大臣,许你在安徽便宜行事,即日启程,速返安徽,总揽全省团练事宜,为朕练出一支可用之兵,抵抗贼军,收复失地。”
咸丰这番话犹如晴天霹雳,吕贤基闻言只觉头晕目眩,险些没有站稳瘫倒在地。
他原本只想在咸丰皇帝面前表现一番,留个好印象,为日后晋升尚书铺路,岂料竟惹祸上身,要被咸丰派往那凶险的前线。
吕贤基本就不谙兵事,一想到要面对凶悍的发逆,只觉得腿肚子都在发软。
“皇上,臣.臣.”
吕贤基张口欲言,想找借口推辞,但看到咸丰皇帝那殷切信任,不容拒绝的目光时,到嘴边的话还没说出来又生生被他咽了回去。抗旨不尊的罪名,他担待不起。
“嗯?吕爱卿还有何疑虑?”咸丰微微抬高了些说话的声量,语气颇为不善。
吕贤基冷汗涔涔而下,心念电转间,吕贤基觉得自己绝不能独自去跳这个火坑。
就算要跳这个火坑,也要拉上李鸿章一起跳。
吕贤基立刻叩首,咬着后槽牙说道:“臣……臣领旨谢恩!只是团练事务千头万绪,非臣一人所能胜任。
翰林院协修李鸿章,籍隶安徽,素通兵略,臣恳请皇上恩准,令其随臣一同赴皖,帮办团练事务,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说话间,吕贤基心里头思忖着:好你个李鸿章,既然这奏折是你写的,主意是你出的,那这好事自然也少不了你!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有祸一起担!
咸丰正愁无人可用,听闻吕贤基此请,当即准奏:“准!即着李鸿章随尔一同前往,襄办安徽团练事务!”
吕贤基悻悻然叩谢退出养心殿,只觉得脚步虚浮,方才的得意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腹的懊恼和对李鸿章的怨念。
吕贤基走后,肃顺提醒咸丰道:“主子,奴才方才冒昧瞥了几眼吕贤基呈递上来的奏折,这奏折不像是吕贤基能够写出来的,奴才是不是应该派人查查?”
同样在咸丰登基之初被超擢为内阁学士的肃顺没少和各部堂官打交道。
吕贤基有多少斤两见识,肃顺心里有数,在一众汉臣之中,吕贤基是相当平庸,没什么本事的庸碌之臣。
肃顺不认为以吕贤基在兵事方面的建树,能打动咸丰。
恐怕这封奏折的作者另有其人。
“朕又何尝不知。”咸丰不假思索地说道。
“不必大动干戈,查查翰林院协修李鸿章即可。”
全京城籍隶安徽的京官不在少数,吕贤基偏偏只点名要李鸿章随行前往安徽襄助其办团练。
即使不查,咸丰也能猜出来吕贤基的这份奏折和翰林院协修李鸿章脱不开干系。
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当,撺掇吕贤基上奏折,想要曲线回皖练团,这个李鸿章倒有点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