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2/2)
等到钻研实学的士子到了一定程度,废除八股之事水到渠成,彭刚甚至不用自己开口,钻研实学的士子便会自己充当马前卒,甘为废除八股之急先锋。
届时再彻底废除八股文,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彭刚环视众人,顿了顿,接着说道:“而另外六成,则专考策论、算学、舆地、农政、钱谷刑名等经世实学,以此选拔真正能理政安民、通晓实务的干才。如此,既能稳住广大士林之心,不致生乱,又能确保我等选拔到急需的人才。且让那些只懂八股的士子知晓,若不通实学,即便八股做得团锦簇,亦难高中,从而引导学风渐次脱虚向实。”
刘蓉表示赞成:“治大病,需用猛药,亦需缓释调理,二者相济,缺一不可。八股文,占四成;策论、算学、舆地、农政、钱谷刑名,合占六成。能为武昌行政学堂招揽到急需的可用之才。”
眼下已经有五个县完成了耕者有其地之根本之策。
这五个县,除却江夏、汉阳两县过于重要,两县主辅官员,乃至四科一队的主辅官员全系彭刚本人亲自拣选任命之外。
其他完成土改的三个县的知县、县丞、主薄、四科的官员基本都是从清田队中的表现优异者充任。
至于治安队的队长、队副,那是彭刚专门给轻伤退役,生活尚能自理,粗通文墨的军官留的。
已经任命的治安队队长、队副,全是伤退的军官。
江夏、汉阳清田时期,清田队的队员多数是左宗棠等人的湖南门生,少部分为彭刚从讲武堂的三期学员中拣选。
如今这些人半数皆已授职就任,填充进去的清田队新人皆出自武昌行政学堂。
而武昌行政学堂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彭刚从广西、湖南带来的小知识分子,少数是占领武汉三镇之后投效彭刚的小知识分子。
大清的识字率低,虽说一路跟随彭刚来到武汉三镇的人有十几万,但不含彭刚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内,年纪不大,又通晓文墨者不过寥寥数百人。
武昌行政学堂、武昌讲武堂和武昌师范学堂三个学堂的创建已经把彭刚队伍中的小知识份子榨干。
虽说彭刚已经开设了武昌师范学堂教授师范生用于扫盲,可一个文盲即使是在完全脱产的情况下,脱盲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的。
而要达到武昌行政学堂的入学标准,所需的培养时间只多不少。
比起八股取士还是实学取士,刘蓉更在乎的是行政学堂的生源问题。
只要通晓文墨,年纪小一些,只要不是读四书五经读得走火入魔,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刘蓉有把握将他们调教成具备最基本行政能力的吏员,处理简单的政务。
“四成是不是低了些。”在一旁旁听的郭崑焘插了一句。
“万一有士子觉得八股只占四成,有些低了如何是好?”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彭刚说道。
八股权重占四成,已经是彭刚的底线,不可能再高了。
彭刚愿意考八股,是为了争取一些童生、生员这一级别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具备文化素养,但受限于自身的考试水平或者没有财力和门路,无论是走正途还是走偏门,都没办法当大清的官,彭刚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
在籍进士、举人并不是彭刚首要争取的对象。
恰恰相反,更多的时候,这些进士、举人是彭刚要清算的对象。
虽说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古已有之,然古之寒门,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寒门。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能脱产或者半脱产供养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已经称不上是现代人意义上的寒门了。
以彭刚自己的家庭为例,尽管彭刚他老爹彭信还活着的时候,彭刚在农忙的时候也需要参与劳动,并未完全脱产。
可他的家庭条件,已经超过了九成以上的广西家庭。
至于彭刚要争取的这些人是清廷人才选拔制度下挑剩下的边角料的说法,彭刚并不在乎。
八股取士能筛选出善于科举考试,写八股文的读书人,被挑剩下的,不代表就一定没有才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生员功名的刘蓉也是大清人才选拔制度下挑剩下的边角料,但刘蓉的行政能力,可比大清九成以上的进士都强。
很多未能跻身清廷体制之人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才学能力,而是清廷的官职分配问题过大,占据要职的尸位素餐之辈过多。
但以期官而论,彭刚同杨秀清等人自起事以来,毙杀满蒙汉旗籍官员甚多,近者如汉阳知府董振铎,远者如安徽巡抚蒋文庆,这还是文官。
门槛更低,对文化水平都没有要求的武官就更多了,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攻占武昌时毙杀的提督双福等等都是旗人。
这些旗人官员面对太平军时的表现,无论是能力还是所谓的气节,比起非旗籍官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可就因为有旗人这一层身份,无论是科考还是升迁,旗人就是比汉人容易得多。
计议毕科考内容之事,彭刚在诸僚佐中选择了此次科考的主副考官。
主考官由彭刚的老师刘炳文担任,副考官则由刘蓉,以及新近投效彭刚的原德安府知府刘齐衔担任。
至于左宗棠,左宗棠已经被彭刚当驴子用,身上担着土改的重担,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再让左宗棠负责科考,也不合适。
对于彭刚的安排,左宗棠也没什么怨言。
左宗棠只是性子率直,脾气大,为人机敏聪慧至极。
第一批清田队的成员大多数都是他左宗棠的门生,目下投效北殿的举进生员,无论是刘齐衔、郭崑焘、刘蓉,乃至一个多月前就任黄冈县知县的王旭焘,皆和他左宗棠有交集。
再和刘炳文争首次北试的学生,于他而言弊大于利。
拟定此次北试的主副考官,彭刚移步大殿,召见了此次西征,主动投效彭刚的德安府知府刘齐衔,平江县知县庞公照,以及庞公照的刑名师爷赵修廉,准备对他们进行封赏任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