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1/2)
第347章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
随着科考日子的临近,越来越多湖湘,乃至少量安徽、江西的士子闻讯来到武昌,准备碰碰运气,参加科举。
自彭刚西征凯旋武昌,彭刚的名声、声望愈显。
对北殿的科考,也可以说是对北殿官职感兴趣,专程来武昌,准备试一试的读书人自彭刚西征凯旋之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多了。
毕竟彭刚此次西征打下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地方都还未正式任命官员进行像江夏县、汉阳县这些已经完成土改的县一样,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仍有大量官职空缺。
明眼人都清楚,这些地方官,多半会从此次武昌科考的中榜者中选取。
彭刚所占之地多为富庶之地,渔民之乡,以往是砸钱都不一定在有生之年轮到的肥缺。
湖湘,以及临近武汉三镇的安徽、江西部分地区。
不少有清廷生员功名,乃至极少数举人都对此次武昌科考有兴趣想法。
彭刚此次西征新定之地颇多,论实控区而言,彭刚目前的实际控制区域其实要比洪秀全、杨秀清他们要大。
洪杨等人专注于经略繁华大城,对乡镇农村兴致寥寥。
且太平军军民一体,洪杨等人控制的城池,其实更像是一个大型军营。
近来彭刚甚至听说杨秀清事必躬亲,连天京城内打架斗殴这等琐事都要亲自处理。
与其说这是杨秀清凡事亲力亲为的体现,倒不如说是因为杨秀清能真正有效掌控的,只有天京城一城之地而已。
管理一个城邦大小的巴掌地方,杨秀清自然有心思,也有余力过问天京城的一应具体事务。
北殿新老占领区广袤,甚至已经略大于欧洲一些中等国家的体量。
占领区广袤意味着府、州、县各级官吏缺口巨大,仅靠清田队的成员、武昌行政学堂培养速成的学生、军中粗通文墨者和少量投效的清朝旧吏,远远无法满足彭刚现在的需求,开科取士,势在必行。
彭刚于北王府西厅之内召见了其核心僚佐,计议此次科考的具体事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治理未行,人才为先。”彭刚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核心僚佐:左宗棠,刘炳文、刘蓉等人,做了一个开场白。
“九月十五的科考,必须如期举行,务求将湖湘乃至天下有志之才俊,尽数网罗。”
左宗棠闻言立刻接口道:“殿下所言极是。然则,取士之道,首重其实!以往明清科举,专尚八股空文,驱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皓首穷经,于国计民生有何裨益?选拔出的多是迁拙之辈,笔下虽有千言,写得锦绣文章,胸中实无一策,遇事则束手,临危则无策,于国于民,几无用处。而今殿下北试取士,当除此弊,革故鼎新,不考八股,只考策论实学。”
左宗棠本人虽才华横溢,却也曾因不擅、不屑于在八股格式上钻营而科场蹉跎,对此积弊深恶痛绝。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话,确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但左宗棠有说这话的资本。
左宗棠除了不擅长八股文,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是顶尖的。
湖湘之人皆知左宗棠之才,可左宗棠还是不得不以特殊渠道获取功名,说明八股文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以八股取士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太平天国的科举除却天京的天试(京试),诸王皆有开科之权,可自行命题阅卷取士,此事于天国而言算不上什么忌讳。
当然,即使是忌讳,彭刚也不在乎。
东殿有东试、南殿有南试,翼殿有翼试,北殿之试,自然是北试。
太平天国早期的科举试题多取自《新旧约》、《天王诏书》、《天条书》等拜上帝教经典,内容集中于歌颂上帝、天王及诸王的功德,带有强烈的神权政治色彩。后期则更加注重实际政务的策论。
比如今年洪杨等人刚刚定鼎天京,科考的试题便是:天父鸿恩,广大无边,不惜己子,遣之受难。因为代赎,吾侪罪孽,尚未报恩,又得荣光。
左宗棠看不上洪杨等人归看不上,不过洪杨等人的科考有一点左宗棠还是比较赞赏的,那便是不考八股,专以策论取士。
尽管从平南县城到天京,洪杨冯等人的科举考试试题多要求考生歌功颂德,洪秀全、冯云山甚至亲自下场参加考试,自己给自己点了状元过状元瘾的行为有些儿戏。
左宗棠话音刚落,坐在他对面的刘炳文便缓缓开口了,他轻咳一声,说出了他的忧虑:“季高所言八股之弊,句句属实。然,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切过急。
天下读书人,自蒙学始,便浸淫于四书五经、八股制艺之中,数十载寒窗,心血尽付于此。其所求者,无非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正途出身。若我们骤然全废八股,恐寒了士子之心,引致抵触,反不利于我吸纳人才,稳定地方。
殿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士心若散,则舆情不稳;舆情不稳,则新附之地何以安枕?届时,莫说治理湖湘,恐武昌三镇亦生波澜。老夫之愚见,此次科考,仍考八股,稍加策论杂学。待天下士子归心,根基稳固,再图渐进,方为上策,望殿下斟酌明察。”
刘炳文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较为保守的士人及旧官僚的心态。
刘炳文认同传统的科举确实出了问题,但又担心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
左宗棠是急直的性子,立刻反唇相讥:“此言差矣,正因是我殿初立,又是第一次开科取士,方需破旧立新,彰显鼎新气象。若仍循旧制,与腐朽清廷何异?难道我们要用的,还是那些只会读死书、写空文的庸才吗?真正有才学、能办事的,岂会固守八股?唯有那些除了八股一无是处的腐儒,才会惶惶不可终日!此辈,不取也罢!”
“季高!话不能如此说!”刘炳文也提高了说话的声量,“若按你之意,全考实学,则应试者必然寥寥,我等到何处去寻足够的人才治理州县?难道要靠市井白丁吗?”
眼见两人争执渐起,气氛趋于紧张,一直在一旁静听的彭刚开口了:“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八股取士,确已不合时宜,但八股文的影响太大了,不可不顾,更不可全盘沿用。”
左宗棠和刘炳文所言各有各的道理,彭刚虽然不喜欢八股文,可眼下受限于客观条件,彭刚还不能完全放弃八股文。
八股文是这个时代的敲门砖,这个时代正经的读书人都钻研八股文。
连左宗棠、刘蓉二人也曾耗费了很大心力钻研写八股文。
完全摒弃八股文,吸引到的是什么样的读书人,洪秀全、杨秀清已经给彭刚打了一个样。
彭刚思虑再三,说出了他的想法:“不若分其权重,新旧兼顾,此次科考仍考八股文,但其所占成绩比重,只占四成,以此安顿那些苦读多年的士子之心,示我殿非全然摒弃传统,给他们一个进身之阶,一个适应之期。”
在新的士林利益集团还没配置之前就火急火燎地彻底粉碎旧有的取士之法,效果大概率是不能如彭刚的所愿的。
彭刚打算仍考八股,把能读书人先网罗进来,往后以文火慢炖的方式逐年降低八股文的成绩权重,直至完全取消废除。
国人向来务实,考八股就卷八股,钻研八股,考策略实学杂学则卷实学杂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