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鼠疫的遏制及新军制的影响(2/2)
这条严苛法律,保护著发明创造產物的三十年时间,超过时限后,就允许放开信息,並且在藩属国进行商贸活动。
整个法律的颁布伴隨著衙役的宣传,在这段时间开始普及知识,张贴告示,解释理由。
这些法律的颁布都有朝廷官员们参与,制定的效率和地方管理背书情况,虽然会有压力,但属於是先背书再说。
相比於对於朝廷法令的重修和改革,朱由检在军事上的政令改动变革是比较彻底的。
首先是他翻阅了所有大明军队在两京一十三省的分布卷宗,朱由检对於大明朝现在军事单位进行革新和造册。
大明朝境內行省的军队人数,从七十余万募兵,增长至八十三万人。
並且还在快速增加人数,费的银两越来越高,需要新大明律的背书。
这些新增加的募兵,都是役兵中,表现良好,並有意愿在军中任差,渴望军功往上爬的人。
这些人按照新军制,是可以在长官的扶持下,申请加入到募兵体系里的。
粮食和肉的需求大幅增加,维持军队这方面需求的商人们乐的开,就连登莱到济南的铁路建设都迎来了更多的商人入股,山东商人余家於是又买下了济南通往景县吴桥的铁路路权。
这些年庞大需求的扩建军制,即便是在朝廷內威权已经无可置疑的皇帝本人,都面临了长期后可能缺钱的巨大阻力。
兵部的王洽和孙承宗,以及户部的態度多次一直都比较忧虑。
理由也很简单,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维持此刻的七十万名募兵,已经非常昂贵的编制了,七十万名募兵,加上一百三十万人的役兵,每年就得烧掉近五千万两银子。
这是什么水平?
是平时万历年间、天启年间的平均两年军费了!
其中还需要大量粮食吃嚼,太贵了!
朱由检的办法,则是在改革军制的同时,增加了两京畿的兵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边军,减轻离心力。
至於说粮食,一个是继续维持国內的用粮,其次就是將朝鲜、莫氏、后黎朝、马六甲、阿拉干、吕宋、日本等外部粮食,输送至国內,增加帆船数量来增加外来粮食的比例。
从大概崇禎四年开始,朱由检就已经在增加海贸上粮食贸易的比重了,在崇禎五年,输送到大明朝境內港口的稻米重量就在六百万石以上,而到了崇禎六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就增长到了九百五十万石,
隨著朝廷吞併了莫朝,在马六甲、阿拉干地区大量的移民已经就绪,正在分发耕牛和开垦土地。
崇禎七年的海外行省,输送进来的粮食,至少也在五百万石的规模上,这些粮食全部都流入了民间来平抑粮价。
当然这个比例与大明之间生產的粮食,哪怕是半边天下也是远远不及,光是湖广和江南,民间能够年產的稻米,就不过少於五万石,还有大量贫瘠土地,在北民手里种植番薯,所以粮食是不愁的。
这些归功於大明的南迁政策和一体纳银政策,
大量的田地被地主们拋售掉,大量寄居在秀才们名下的田地被释放出来发卖,藩王们也必须得好好检查自己的藩地,有多少土地需要卖掉的,毕竟多一亩地,太监和文官们就要多催一亩地的税。
徵兵制就是一项长期国政计划,涉及两京一十三省所有兵马单位的用度销,从主要依靠卫所兵和募兵,改成依赖役兵的军队,对大明提升总体国力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说將役兵服役时间拉长到三年,就是因为这个计划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先定好章程,然后勘定投入的后勤,是否能够满足皇帝的需求。
相比之下,皇帝並不太忧虑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徵兵制和募兵制双轨道同时运行后,大明的兵力,在这个时代已经是脱离村战水平了,大约是恢復到了日本相似的水平上。
近两亿人口,能够拿出总计两百万的常备军力,比例上看这个动员能力,也仅仅是和日本幕府差不多的水平。
这样的规模面对朱由检之后的安排,肯定是远远不够,是需要扩军的。
但这也就是百抽一丁,大明还是能再继续挤一点牙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