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能抵彼岸者,便赦其不死!(2/2)
那好,既然要吃地,又在长城以外的地区驻屯堡防御,那这个补给的压力,至少半打大明的驮马都要用在科尔沁了。
这是没办法的,建筑材料、工匠、工匠的吃用、保护工匠要维持的骑兵、骑兵们要吃的粮食等等的物资,通通要在內陆地区用骡马运。
毫无疑问,从女真、蒙古人手里抢夺来马和牛,是不够用的,还需要大明提供大批关內的骡马。
多大数量呢?
四万。
少不得要四五万匹骡马,来给屯堡搬运粮食和材料,而无奈的是,大明朝此刻拿不出这么多骤马那么解决的方式,就只有一个。
为此,朱由检第一回,下达了最残酷的法令。
他坐於案前,眸光发冷,自己也从未想到自己会有一日做出如此抉择。
天上大日已经西垂,橘红艷阳恰巧照射不到这头的玻璃,黑暗遮蔽了皇帝的上半身,
有些阴沉,看不大清。
有亲信太监小心翼翼地凑到前来,恭敬跪到地上,听候皇帝的吩咐。
皇帝只有寥寥三句话,太监骇然失色的细问一句,其他再无更多,大殿周围的所有人都跪著,皇帝桌案前有一些杂乱的奏疏在地上,显然先前发了怒。
最后一句“去吧”止住了亲信太监的颤抖,躬身退下,到了殿外转角,看不见人了,
他才伸手拂袖擦擦额前冷汗,皱著眉,自认倒霉要去办这等作孽的事儿,
太监出了宫门,一路朝外走,叫来一队番子,都带上马匹,朝著南京城外就去了。
在大明控制的科尔沁草原,是有一批孙传庭拦下来,追回的蒙古妇孺。
这些人没能跑得掉,因为蒙古包都是各自分散的,哪怕知道明军来打,也已经太迟,
这些人也就没能跑掉。
这些人加在一起也有十二万,即便都肯定手中有马,但是这些牧民得信太迟,或者乾脆没有得信,再加上有的人蒙古包扎远了,反应过来时已经被明军包围,也就被明军挨个抓起来。
这些可怜人被留在军营里,吃明军发的救济粮,他们自己手中的牛羊,则是被明军收走了。
孙传庭的想法是想把这些人口抓到辽东,去补充辽瀋地区的人口,他想法简单,就想想扩大辽瀋土地的屯民数量,將地区人口恢復过来,然后辽东地区將来可以凭藉人口的恢復,实行军屯自给自足。
这种方式也是大明朝在万历旧年,一直以来在辽东的基本汉民统治方式。
只不过原本的百万人口,要么已经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折磨杀光,要么就是在万历、
天启年,挪到辽西走廊的前后屯进行重新开垦,数量也锐减至四十来万。
现在恢復人口,对於孙传庭而言,只能是把这些韃靶妇孺拉过来凑数,汉民流入辽东,速度缓慢,他也等不起。
崇禎十年的四月三十日,一队番子保护著南京来的亲信太监,来到了辽阳,带了崇禎皇帝的口諭。
一番口諭,不会留下任何把柄到后世。
內容从太监口中说出来,令孙传庭的浑身汗毛炸起,但並未在御前太监的面前暴露出来半点。
这份口諭內容,是一段带著隱嗨意思在內的明旨,
“朕欲查蒙古儿郎水性,命尽遣之辽东试渡倭国,能抵彼岸者,便赦其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