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迁的倒霉汉民刘宗敏(1/2)
第112章 南迁的倒霉汉民刘宗敏
刘宗敏最近很愤怒,他朝著天又骂了一次,田地里的麦苗算是全部遭了殃,被大日晒死在乾裂发硬的土地上。
官差们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地方县府张贴著免税告示,听官府老爷们的说法,现在不只是他们蓝田闹大旱,整个西安府,或者整个陕西都在闹旱情。
也都是庄稼颗粒无收,数月滴雨未下。
许多人拖家带口的背井离乡,准备去南方的云南或者湖广地区,看看能不能按照前些年的政策,分些荒地耕作。
当流民是不可能了,两位曹將军都在陕甘,打得流寇是抱头鼠窜,刘宗敏前不久还亲眼见到过一支官军,打杀了四个下山偷粮的流寇,把脑袋悬在了蓝田地方县衙门口,嚇人的很。
“大明朝多了个圣君皇爷,可这老天爷就是不肯放过咱陕西人,混帐天公!败坏多少农民的血汗!”
刘宗敏痛骂著,额头上满是汗水,痛苦流泪,泪眼打量著自己那一连片败坏枯死的秧苗。
这些苗子都是他了老大力气才养到现在的,浇田的水也是取自好几里外的別村,从那偷偷勺的,不对,准確说是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
光是取水,就得一个多时辰,即使这样,依旧养不活这些麦田。
天气太热,日头太毒,人站在烈日底下烤三个时辰,必死无疑。
晚明时期,天下大旱,一会儿是有日头,但光照虚弱,苍白寒冷,一会儿就是崇禎十年的日头毒辣,气温骤升到最高。
江南还好,毕竟还是有些雨水,再热稻田也有水能浇灌。
而陕甘、山西、河南,都是缺水大旱。
北方数个內陆省府都在不断迁徙百姓,没有了路引,谁都不敢留在故乡活活饿死,朝廷已经开始断掉一些边府的賑济粮食,因为半数百姓都已经离开北方,这些不愿走的百姓手中不缺土地,缺的是能种粮食的水源。
这样的百姓在朝廷这想要获得粮食供应,朝廷自己是觉得不合適的,毕竟老天不下雨,朝廷也不限制你流动,你自己赖在这里不走,凭什么要朝廷来养你们这些百姓吃用呢?
早年还会让皇商运些高价粮,朝廷来高价补贴,吸引粮商给各地输用粮食,但这几年朝廷也算是看明白了,北方想要恢復粮食经济,恢復税收是不大可能了,这几年的本色农税南倾的厉害,基本上是靠江南湖广以及云南、南洋等地的本色,在维持朝廷收入了。
北方诸省不能產生税收,由地不能耕作,那的百姓生存出了问题,反倒要朝廷倒贴。
使得这些巡抚大员们也逐渐丧失朝堂上的话语权,能惠及到的府衙,则仅仅依靠皇帝心善,从几个省的皇庄里,输粮救灾。
而刘宗敏真的是很倒霉,他这蓝田县,恰好没有能够获得皇帝的这些賑灾粮。
几个飢饿的农民持著锄头走过刘宗敏身边,他们成群结队,一脸疲惫之色,都是面目晒得铜黄泛黑,手上沾著土沙,是替官府挖水並的僱农,脸色皱巴巴的,皱著眉很不高兴。
“干了大半天,就给几个窝头?衙门给的粮是越来越少了。”一人张口就鬱闷地抱怨道。
一同赶路的人也面色不好看,愁容满面道:“是啊,就这点吃的,娃娃都得饿肚子。
丁点油水都没有,光吃粮吃饱了肚子,身子也早晚挡不住。”
“咱们不如去湖广吧?”
有人算是给了提议。
眾人边走边说,声音將那头的刘宗敏也给说动了,他擦擦额头上的汗,从地上爬起来凑上去问:“湖广好啊!就是那多適合种稻,咱们吃不大惯,凑几户一块去?”
“后生,你想太容易了,县公老爷今年说是不让南迁了。”
“县太爷比朝廷还大?朝廷的告示还贴著呢!各地县府不得违逆北民南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