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南迁的倒霉汉民刘宗敏(2/2)
“谁叫蓝田的老太爷坏呢?总之就是不放。”
刘宗敏著拳头大声道:“管他了!咱们都快要饿死了,若是他不放咱南迁,咱们就偷著逃荒!”
逃荒一词让几个陕西汉民眉头一皱,都不是很高兴,但都细细琢磨他说的。
“要么待这饿死、渴死,要么咱们一块走!”
这么说的確如此,如果老天爷再不下雨,家里老娘、媳妇儿都得饿死,他刘宗敏家中有田,没田地的贫农早就跑了!
这么一鼓动,眾人皆应,纷纷回去收拾行李,最后拉著妻儿老小,纷纷聚集准备流迁南方。
过了十几日,一队緹骑番子赶过,他们在一个大太监的带领下闯入县衙,询问治下百姓里可有刘宗敏,县官们查了几日才查出来,人在蓝田,在白鹿原,太监很满意,交代一番便带人匆匆前往。
北方千万规模的百姓都在南迁,百姓们如果没有限制,他们也不会傻乎乎的留在家里饿死。
物竞天择,適者生存。
湖广可以吃粮,他们就会涌向湖广,江南可以活下去,人们就会离开故土,远赴江南刘宗敏的选择,让他是躲避了一次皇帝的追杀,也帮助他在这个世道里,向南迁移。
崇禎十年,六月十一日,天色大白,烈日灼烤下,气温极高。
官军们鼓足勇气衝上驪山,將残余的数百流寇围困於山头,並且不断放炮打枪,攻击掩藏山中的贼寇,隨后又被顽敌从山上赶下去,杀死十几人!
山脚下的满桂见此情形,眉头紧皱,十分不满,
他身披铁鎧,冒著烈日炎炎,浑身浸透汗水,扶著腰间宝剑,目光远眺山头,喝令吩附左右將佐,发动最后进攻。
他周围有好些蒙古面孔的將土,都是归附大明的降夷,在此时的明朝,也被称之为“
归汉”人。
明朝在推动各族融合,统一穿著汉服,说汉语,对待南疆苗人、白夷以及蒙古人等绝大多数民族,都开始搞起汉化。
朝廷態度严厉,目的也是明確即减少大明王朝此时的內部离心力,並掌握更多人口和土地。
此事当然有压力,但不多。
有陈奇瑜的先例在,还有大军辅助,现在看是比较顺利。
而像满桂一类的蒙古归汉將领,现在看起来,对大明朝的忠诚度也有所增加,越发自豪。
山头上的流寇们无不在奋力抵挡,他们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有的人浑身是伤,衣装破烂,手里的兵器也是粗製滥造,仅有的三十几张弓都是从官兵那夺来的,他们倒是有两桿火绳枪,但可惜已经没有火药了。
这些弹尽粮绝的流寇誓死不降,拼命抵抗官兵,领兵作战的正是张献忠义子,后世的抗清名將,两名王一—李定国!
但此刻,他姓张。
张定国面露难色,皱眉盯看自己的隨身舆图,周围有几个亲信,但毫无疑问,这些人里他年纪最小,毕竟此时的张定国,年纪才仅有十七岁。
边上有一张床,床上躺著一个人,他浑身是伤,少了只胳膊,胸口缠著布条子,满是淤血。
此人便是张献忠!
这位歷史上的大西王,此时气息奄奄,伤势如此严重,实话实说,这在场的人都清楚,张献忠是活不过几日了。
张献忠一死,战场上的眾多流寇,必定士气低迷,张定国对此十分担忧,他对此是只能嘆息,也无更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