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通胀银的物价影响(1/2)
第125章 通胀银的物价影响
英国人进入寧波府后,感觉到很惊讶,这个城市人口很多,显得有些过於拥挤了。
码头上到处都是从事渔业的百姓,这些百姓看向英国人的目光倒是显得有些怪异,或多或少暴露他们对於西方人的好奇和不適。
英国的海员下船,刚刚走出码头不远,就被明朝官员带著官兵和翻译拦下来了,但因为带的翻译是葡萄牙人,葡萄牙的译官並不能为明朝官员翻译英语,只能匆匆退下,然后过了好一阵,才又有一个翻译赶来,为双方提供了沟通。
很明显的是,英国人並没有停靠在正常外贸海船需要停靠的海关內,所以明朝官员才会过来截停,要求英国人上交手中的火器,並要求將海船停靠到固定的海关港口內。
很好,一个乌龙。
好在明朝一方並未对此做出什么激烈举动,令威德尔算是鬆了口气。
寧波的港口人的確很多,有许多的搬运工人替商人装卸货物,也有许多的渔船,岸上更多的是卖渔货的老妇和船夫。
一切算得上並並有条,因为有巡逻差役盯著,摊位也是要交铜板或碎银才能铺的,而地方上因为有官兵,也没什么混混。
海关的税官可不允许有混混闹事,毕竟钱都是朝廷的,要是有混混,影响了自己的业绩,自己很可能被罢免,换其他税官来干。
大明已经是考成制了,而且皇帝对考成製做了调整,不再没有標准,现在都是一切向钱看,你办不好差事,那就给朝廷滚蛋,换有能力的上来干。
英国人一个个很好奇,东张西望的看著这个陌生的东方城市。
这里作为大明朝直控疆域,也是核心城市,与吉大港的萧条完全不同。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寧波府的人实在太多了,並且威德尔注意到,进入城內有许多的马车,並且数量並不算少,过一会儿就能见到一辆。
这里的街道,相对於他们英国的许多城镇而言,已经非常宽了,也说不上平坦,但依旧是老现象,还是人多,显得道路不够宽。
人太多了,英国人不敢离伙伴太远,因为寧波街巷的人流相当拥挤。
寧波府在崇禎十年的人口,已经达二百三十余万,而在府城內居住的总人口,达到六十几万。
有大量北方商人迁民的时候,挑中了寧波府,他们看中这里的港口条件,於是纷纷前来买宅院来居住,直接活跃了当地的各行各业。
这样活跃的经济,又使得大量北方百姓,也选择来此安居。
几个海港城市都是一样,自从朝廷放开了路引限制,百姓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向沿海地区迁徙,这是个自然趋势。
因为北方闹灾,粮產不够吃,大多数人主动向南方迁移,而又因为经济的活跃程度,
其中迁徙的百姓又会选择沿海。
当然,寧波府不是迁徙人口最多的南方沿海州府,更多的还是广州和泉州,因为浙地毕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可以耕作的土地还是太少。
而这个时代,明朝绝大多数人口依旧还是耕农,如果土地紧张,没有田地可以耕种这限制还是太大了。
威德尔因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商船舰队,所以只是將南洋户部、礼部的报告拿给寧波关税口岸核对一下,之后就能参与贸易。
这还没完,还有手续,因为他们手中的英伦银幣是不能直接进行贸易的。
英国舰队带的不是商品,而是银幣,因为他们是来开闢进货市场,希望获得茶叶和瓷器,並不清楚东方的明朝人,会更喜欢哪些货物,於是乾脆带了大量银幣。
因为英国人从荷兰人那得知,明朝人喜欢白银。
这些银幣需要先取出样品由明朝海关去称重,然后以明朝手法熔炼,隔两日时间,由海关的税官给予契书,上面会標定熔炼出的白银纯度,也就是告诉交易的卖家,这些银幣真实的价值。
威德尔了大概七天时间,利用这些手中银幣买到了一些茶叶,其中就有武夷山正山小种,英国人还是偏爱於红茶,他也用银幣购入一些。
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明朝的物价居然这么高。
他到手的数量,只有想像中能买到货物量的三成!
这么贵?
威德尔钱询问当地的隨同译官后,才了解到了,之所以他觉得物价贵,是因为明朝现在实行的一道法令,叫做通胀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