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藏匿人口的孔氏(1/2)
第141章 藏匿人口的孔氏
其实赵率教的做法,完全是多此一举,他想太多了。
他的动静这么大,根本瞒不住吴三桂的夜不收,而吴三桂本就压根不想和他爭这份功劳。
毕竟双方都是一个系统的,自己即將回归辽东镇,虽然南洋军功在身,但比起回归军籍,回归系统,自己在南洋的功劳並不在北方出眾。
吴三桂想要在辽东系混日子,自然先要找辽东老將,维持好关係才行。
而赵率教的资歷,在大明朝辽东系军镇中,的確非常高,吴三桂投桃报李,不去摘这个军功,等於是卖个面子给这位老將军。
这就是一种变相赠礼了。
明朝向北方动兵,要求了藩属按约进行徵兵或者征粮食、钱幣,出兵的国家,按出动兵力的规模依次排序有朝鲜、日本、缅甸、远罗、越南国、渤泥国、琉球国。
这里头琉球只调了三百个人,可谓是令人晞嘘,令朱由检看使臣的眼神很古怪,琉球使臣忍不住的时不时擦汗陪笑。
其他像苏门答腊群岛上的那些岛国、北大年、后黎朝的郑氏,是给了粮食,不过这一点朱由检也听到了风声,据说是两地粮食產量一直就不错,与其给人,倒不如给粮食。
对此朱由检倒无所谓,毕竟现在大明的军粮缺口,一直是拿银子买民间的,而皇商那的粮价並不便宜。
有这些南洋藩国提供大米也很不错,虽然占比不高,也就一成不到,多少也是贴了一些。
这就是秩序的一种建立,既然在条约的制定中,对方按照你的条约来做,那无论对方掌出的是什么资源,都应该接受。
原因就是这秩序的建立者,自己得尊重並遵守这份条约协议,否则其他人无法认同,
是情理之中的。
朱由检定下多种条件,允许藩属国用这种方式规避出兵,也是一种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样他们在选择的同时,就不会真认为自己是强迫的了,毕竟有的选。
至少有点的人会觉得,的確有的选。
明朝的利益主要是贸易,藩属国和明朝之间的巨大贸易利益,以及军队保护,换取这些东西,对他们那种统治而言,同样很合適。
当朱由检听说,赵率教在领兵攻打雅库茨克要塞的时候,他还是比较怀疑这位老將军能不能打的贏,毕竟雅库茨克要塞有毛子在。
结果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老將的战报,言称这里的所谓督军,在抵抗了三天后,带著战斗民族们投降了。
至於他俘虏了多少人,除了那个督军以外,其他的人则是按照皇帝的諭旨,已经全部吊死。
“朕什么时候说过把这帮罗剎人吊死了?赵率教听岔了?我说的只是女真和韃才对吧?”
其实朱由检可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赵率教显然是打急眼了,损失很大,然后想著以对待女真人的手段,来报復这帮罗剎人。
对此,朱由检是无所谓,他人还在脱木河卫呢,对此他决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並不多看重这些罗剎人俘虏。
毕竟將来大明向西一路横推,无论是罗剎人还是西域的诸多汗国,明朝必须奉行留地不留人的政策。
驱逐或者留下埋起来,对付本就凶残至极的罗剎人,那再合適不过了。
朱由检也倾向於乾脆吊死,或者赶到海里游泳到倭国去,这样处理很合適。
毕竟赶走还得防备对方变成土兵,將来能够反抗大明,不如就地处决!
“赵率教七旬老將,尚有建功之心,真是难得啊。”
皇帝看了看战报,还不错,折损不到四百人,拿下一个五百人的要塞,据说这些俄国人交出来一些金沙,似乎是发现当地有金矿。
这可是个大消息,赵率教也为此留了督军戈洛文一命,这傢伙勉强会一嘴的蒙古语,
可以用来沟通。
不过勛贵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