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国子监与科举(2/2)
“洪武年间,太祖爷担心科举士子不通实务,空谈误国,所以国子监內的监生更受重视。
他们直接被传授如何做官,一旦成业可跳过科举,直接做官,或者跳过科举前面繁琐的步骤,直接进行会试。
一时间国子监门庭若市,繁荣无比。”
接下来的话,徐光祚不便再说,王阳明接续道:
“太宗之后,科举成为做官的唯一途径,监生则不再享有特权,他们也必须参加科举,由此国子监走向衰落。”
王瓚压著怒气,以儘量平和的语气说道:
“当初景帝想以开生源的方式重振国子监,结果却被下面人改弦易辙,让国子监成了富豪子弟的京师旅邸!
而后武宗之时,非州县的学生也只需纳银即可掛名,根本不用入学,如此情况,国子监能不名存实亡吗?”
听完三人陈述,朱厚熜再次高声一问:
“那诸位是认为,是科举压垮了国子监的吗?”
三人张嘴欲言,復又停下,他们知道国子监確实是因为被科举挤压,才走向了衰落,可是科举也是国家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这很难下定论。
朱厚熜见此,再度拋出一个问题。
“既然诸位这么纠结,那朕再换一个更直观的问题,国子监是否应该存在?”
这个问题,三人不假思索地回应道:
“国子监乃皇学院,是天下所有学院的標杆,象徵著万民教化,这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这个问题眾人毫无疑义,朱厚熜点了点头,紧接著又提出一个问题。
“既然国子监是必不可少的,科举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二者为何会一个兴盛一个衰落?似乎水火不容!”
这个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这便是时代的局限性,即便是王阳明也很难看透。
朱厚熜看向王瓚,向他问道:
“王老,你还记得你对朕的諫言吗?”
“当然记得!”王瓚激动地说道:
“臣以为科举之制虽然必要,但是科举的题目实在是太过空洞,完全没有必要,臣乞陛下修改科举,以擢拔务实之臣。”
这便是王瓚的执念,也是他在礼部与毛澄意见相左的原因,王瓚是一个追求务实的臣子,他想要的是真正能做事的人!
而隨著王瓚说出他的諫言,王阳明脑中神思一闪,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转头看向今日与会人员。
“士农工商,士农工商,士农……”
王阳明宛如魔怔一般喃喃自语,不断重复著四个字。薛己和汪机担忧地站起身,准备检查一番。然而却被朱厚熜摇头制止。
终於!王阳明放声大笑道: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终於明白了。
国子监与科举从来不曾有矛盾!这一切都只是有一个无形的枷锁在束缚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