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剧组日常(2/2)
“有了,”陈默突然想到什么,“变形的部分咱们可以和44年武汉空袭纪录片交叉剪辑,还能意外创造出歷史与现实撕裂感。”
“有点意思,”寧言的目光流露出讚赏,“晚饭给你加鸡腿。”
“寧导,就加鸡腿啊?加点工资唄。”陈默追著寧言的步伐。
“两百就行!”
“寧导,一百也行!”
军靴踩过道具组铺的“焦土”。
那是200斤武昌鱼鱼鳞烘烤后掺的煤灰,踩上去沙沙作响,“上个月爆破事故后,我可连做梦都在数引信!”
剧组的午餐总带著股子硝烟味。
食堂王大妈发明的“战地盒饭”用一次性饭盒当防毒面具,筷子插在盒盖上权当滤气管,群演们蹲在沙包掩体后扒饭,肉沫茄子刚入口,烟火组的试爆就震得沙粒掉在饭里。
张国墙把自己的鸡腿夹给武行小伙,搪瓷碗碰得叮噹响:“多吃点,等会摔我的时候轻著点……老子腰上还贴著刘艺菲从美国带来的止痛贴呢。”
最妙的意外发生在爆破戏当天。
张国墙饰演的连长在泥浆里匍匐前进,二楼晾衣绳上的大妈突然喊:“拐子!你裤襠扯了!”全场憋笑时,寧言却大喊“別动!”
镜头里,张国墙尷尬的侧脸混著泥点,身后是冲天的爆炸烟柱,竟比剧本里的“英勇就义”多了份真实的烟火气。
后来审片会上,这段“战场走光”成了专家口中的“反英雄主义神来之笔”。
刘奕君总在片场搜罗老物件。
某天他在旧书摊发现1949年的《武汉日报》,泛黄的头版“誓与江城共存亡”下,油渍斑驳处竟有守军写的打油诗:“江风吹断千帆影,麦浪埋骨亦留香。”
他自掏腰包买下,第二天便摆在指挥部场景的案头,砚台里的墨汁特意掺了长江水,氤氳的水汽让字跡像从歷史深处洇开。
汉江边的芦苇盪里,刘艺菲的替身正在练习“牺牲戏”的跳水动作。
小姑娘穿著破洞的护士服,足尖轻点在礁石上,忽然转身问寧言:“寧导,楚晓柔沉江时,能看见麦田的倒影吗?”
杀青前夜,寧言站在汉江边的芦苇盪,看烟火师老周最后一次调试爆破装置。黄铜引线管裹著武昌鱼鱼鳞,在夕阳下泛著虹彩。
“寧导,明天就是最后一场戏了。”陈默的声音打断回忆,他举著喇叭,身后是美术组正在拆除的碉堡。
汉阳兵工厂的齿轮即將归位,只等下一部电影赋予它们新的战火。
寧言望著远处江面上的货轮,想起韩三屏说的“扛著红旗过雪山”,又想起顾怀山在洋房里摸过的《霸王別姬》分镜稿。
“收工!”他的喊声惊飞了芦苇丛里的白鷺。
这是寧言正式的体验到剧组的生活,《计程车》那个不算。
剧组每天都有新鲜的事发生,一大堆人聚到一起,这样的日子是寧言从来没有经歷过的,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他感到新奇。
喊完『收工』的陈默走了过来。
“时间过得真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