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上映前的硝烟(1/2)
“艺菲,”她轻柔的摸著女儿的头,“妈妈不反对你靠近光,但要记得,光有时也会灼伤眼睛。”
上影集团大厦28楼,顾怀山的皮鞋跟敲在大理石地面上,像极了《计程车》首映礼那晚暴雨砸在ume影城玻璃上的声响。
他盯著会议室投影幕布上的《风吹麦浪》宣发方案,手指指著“中影联合发行”的字样,嘴角扯出冷笑:“寧言这小子,拿了主竞赛入围就想甩开老东家?真以为金棕櫚触手可及?”
坐在长桌尽头的发行总监推了推眼镜:“顾董,中影已经把《英雄》的海外资源导进《麦浪》,目前imdb评分8.2,金棕櫚预测榜位列第三。”
“但上影的30%投资款还在帐上趴著。”顾怀山敲了敲文件夹,里面夹著《计程车》的发行报告,“他躲了我大半年,现在该让他知道,主竞赛的门票,是需要资本买的。”
他顿了顿,“另外,联繫《人民日报》文艺版,让他们准备篇《歷史题材的市场风险》——提醒观眾別被电影节噱头冲昏头脑。”
顾怀山敲了敲文件夹,2002年上半年,《计程车》这部由上影独家发行的文艺片以700块银幕开画,最终票房8900万,成了当年最大的黑马。
上午,寧言盯著屏幕上的舆情云图,“坎城+歷史+女性角色”的关键词正在网上飆升。
赵建鹏抱著笔记本电脑闯入:“老板,顾怀山在媒体发声《警惕电影节投机》,暗指我们消费歷史!”
“让张国墙对记者发表坎城场刊评语,”寧言转动著银铃鐺镇纸,“配文『每粒稻穗都记得』——就用他在稻田里流血的剧照。”
他忽然望向窗外,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映著冬日的阳光,“通知武汉的场记,把爆破戏的真实絮剪成三分钟短片,重点突出艺菲护著剧本跳水的镜头。”
策划总监举手:“但刘女士的团队那边会不会担心暴露危险镜头。”
“影响玉女形象?”
“告诉他们,”寧言想起前世在资料馆看到的抗战影像,“真正的歷史从不怕暴露伤痕。”
“她演的是楚晓柔,”寧言转动银铃鐺镇纸,“不是温室里的玉兰。”
他语气顿了顿,“另外,给韩三屏发消息,说我们接受双片连映,但要求《英雄》片尾彩蛋加入《麦浪》的歷史顾问名单——把武汉大学的教授们都列上去。”
寧言担心的终究还是来了,和顾怀山当初的交谈就明白,这老傢伙想把自己栓在上影的狗笼子里,给他拍资本的电影。
《风吹麦浪》即將上映,上影身为投资方和发行方这时候突然撤了凳子,他不相信上影不想赚钱了。
除此之外,寧言能想到的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逼自己服软站队。
他给娜姐打过电话,但娜姐透露的消息也不多,只说是上面大领导的意思,她也没办法。
网上的舆论持续在发酵……
赵建鹏把列印好的坎城官网截图拍在寧言办公桌上,他的领带歪向左侧,“顾怀山今早给我打电话,说上影要撤回30%的宣发预算,除非你亲自去魔都谈。”
寧言盯著窗外的雾霾,指间的薄荷在玻璃上划出细碎的光。
他想起前世有人写过的文章:“200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武侠片是刀,文艺片是盾。”
此刻,他的盾正面临著票房与艺术的双重考验。“让张国墙和刘奕君上《艺术人生》。”
他忽然说,“就讲武汉爆破那天,刘老师被江水呛到肺里还坚持拍完的镜头。”
赵建鹏愣住,隨即点头:“这比任何预告片都有说服力。”
寧言想起2002年《计程车》庆功宴上,顾怀山端著茅台说“上影要做中国的华纳”,袖口的袖扣刻著变形的“上影”logo。
“让法务部把联合投资合同再读一遍。”他转动著手中的银铃鐺镇纸——刘艺菲在大理刻的“言”字已磨得发亮。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宣发条款里写著,任何一方单方面撤资,需承担150%的违约金。”
电影的票房好不好,一方面取决於质量,另外很大的比重就是前期的宣传。
在现在这个网络还没彻底崛起,微博、短视频、朋友圈等软体还没面世,能大范围宣传的只有传统报纸、电视访谈再加一些网络视频,不像后来有那么多地方可以给电影做宣传。
而掌握著传统纸媒、电视媒体的发行方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前期宣传都做不好,那么这部电影可以说已经死了,顾怀山就是要让寧言面临著电影前景的惨澹光景,然后在上映前撤资违约。
赵建鹏倒吸一口凉气:“顾怀山这是逼你低头。。”
“是啊,他就是逼我低头……”
顾怀山的办公室俯瞰著黄浦江,江面上的渡轮像极了《麦浪》里的“江华號”模型。
他盯著走进来的寧言,注意到对方袖口露出的藏青色护腕——那是刘艺菲缝的,针脚歪歪扭扭。
“寧导终於肯赏光了。”他指了指沙发上的《计程车》纪念版影碟,“去年你抱著金熊奖说『电影是照进现实的光』,现在这束光要照进歷史的缝隙了?”
寧言坐下时,闻到淡淡的檀香。“顾董说笑了,”他翻开《风吹麦浪》的分镜集,“我只是个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不懂资本游戏。”
顾怀山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上影准备成立艺术院线联盟,首批签约100家影院,专门放《麦浪》这种『有深度』的电影。”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但联盟章程规定,导演必须是上影签约艺术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