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路演(1/2)
北电学院標放厅,阶梯教室坐满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投影仪在幕布上投出《风吹麦浪》的片尾字幕,胶片特有的沙沙声还在空气里漂浮。
寧言站在讲台上,望著台下星星点点的目光,这里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寧学长,”后排的男生举起手,“您在拍沉江戏时,真的让刘艺菲在江水里泡了三个小时吗?”
“不是让,是她自己坚持。”寧言想起武汉的开春,刘艺菲在江水里冻得嘴唇发紫,却一遍遍要求“再来一条”。
“好演员知道,角色的灵魂不在剧本上,在镜头的呼吸里。”
掌声中,王落丹从侧门进来,抱著一摞《电影手册》。
她穿著北电標誌性的黑色卫衣,“寧言,章老师在值班室等你。”她晃了晃手里的磁带,“你在资料馆借的《八部半》,他终於找到拷贝了。”
寧言跟著王珞丹穿过掛满学生作业的走廊,墙上贴著《麦浪》的海报,不知谁在楚晓柔的银铃鐺旁画了颗星星。
“听说你拒了好莱坞的邀约?”王落丹踢著地上的银杏叶,“派拉蒙的人还去食堂堵过你?”
“他们想让楚晓柔的故事发生在上海租界。”寧言摸著走廊的砖墙,想起大一时在这里拍的第一个镜头。
“我告诉他们,江汉平原的稻穗,长不到黄浦江的滩涂上。”
王落丹忽然停住,从卫衣口袋里摸出张泛黄的场记单:“还记得吗?拍《计程车》时,你让我在暴雨里哭,说『眼泪要像计价器的红光一样真实』。”
她的声音轻下来,“现在我终於懂了,真实不是技巧,是把自己交给角色。”
寧言接过场记单,看著上面歪歪扭扭的“王落丹 2001.10.15”,忽然想起章明老师说的:“好导演能让演员在镜头前忘记自己。”
“落丹,”他说,“下次有合適的角色,带你去江汉平原看稻田。”
为了票房,寧言这两天把各大院校跑了个遍。
“寧导,中戏的学生都在传,您在坎城用银铃鐺打动了王家卫?”扎著马尾的女生举著录音笔,眼里是不加掩饰的崇拜。
寧言望著剧场里的老式放映机,想起之前在这里看《霸王別姬》的经歷:“王佳卫导演说,银铃鐺的响声让他想起长江边的晨雾。”
他顿了顿,“但真正打动他的,是张国墙老师在烧粮时的眼神,那不是表演,是对土地的敬畏。”
后排忽然站起个男生:“可现在市场更青睞商业片,您觉得艺术电影还有未来吗?”
“看看你们的教室,”寧言指向墙上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画像,“当年我的老师带我看《计程车》的粗剪,说『电影是用胶片写的情书』。现在我想告诉你们,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能留在观眾心里的,永远是那些让他们看见自己的故事。”
上戏,瓣落在《麦浪》的宣传板上,寧言跟著接待老师穿过莲池,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快门声。
几个学生举著海鸥相机,模仿红毯上的pose:“寧导,能和我们合张影吗?我们都演过您《计程车》里的乘客!”
“是么,我怎么不记得我来过上海试镜?”
寧言笑著和他们合影。
座谈会上,上戏的老教授指著银幕上的银铃鐺:“这个意象让我想起田汉的《名优之死》,都是用日常器物承载时代的重量。”
“器物只是载体,”寧言想起捡到的银铃鐺,“重要的是器物背后的人。
就像银铃鐺,它响在1947年的江水里,也该响在2003年的影院里,因为有些情感,永远不会过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