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八卦风暴(1/2)
王宝墙开心的咧嘴笑了,露出雪白的牙齿:“俺知道,就像李师傅说的,矿灯照见的地方,得让观眾看见人,不是標语。”
他的手指划过剧本上的矿工语录,煤灰落在“安全”两个字上,像给铅字盖了层真实的滤镜。
5月27日,北京电影局审片室。
寧言盯著银幕上的《盲井》修改版,王宝墙发现隱患的镜头被拆成两部分:前半段是颤抖的指尖,后半段是安全员的训斥。
他数著审查员的皱眉次数,第七次是在看见血手印火柴盒的瞬间。
“寧导,”审查员老周推了推眼镜,“被拐妇女戏里的乡村教师,最好由专业演员扮演,真实民警出镜容易让观眾联想现实案例。”
他指向周迅递火柴盒的镜头,“这个动作,建议改成教师主动收走火柴盒,体现基层组织的前瞻性。”
寧言摸著口袋里的银铃鐺,冰凉的金属硌著指节:“老周,这些火柴盒是被拐妇女的真实遗物。”
他调出救助站的採访视频,“王阿姨的女儿说,母亲直到去世,手里还攥著半个火柴盒……”
“我明白你的坚持,”老周打断道,“但现在的银幕,需要的是『建设性的真实』。”
他敲了敲修改意见,“把火柴盒改成教师发放的联繫卡,既保留沟通功能,又符合管理规范。”
审片室的灯光亮起时,寧言看见韩三屏靠在走廊尽头,手里夹著没点燃的雪茄。
“老周同意《盲井》点映,”他扔来份文件,“但《孤独的女人》必须刪掉三个村民群像镜头,换成乡镇干部开会的全景。”
寧言望著修改意见上的红圈,忽然想起顾怀山说的“审查如河”。
他掏出手机,给周迅发去条消息:“火柴盒要变成联繫卡了,你说,王阿姨的指纹,还能在银幕上找到吗?”
回復来得很慢,像是刚排解完痛苦,附带张照片:周讯在救助站,握著王阿姨的手,两个指纹重叠在火柴盒盖上。
配文:“指纹还在,就像银铃鐺的响声,总会有人听见。”
……
电影上映的事情暂且不提,这两天有另外一件事让寧言莫名的有些烦躁!
2003年6月2日,bj风尚传媒茶水间。
寧言的拇指在摩托罗拉v60的键盘上反覆摩挲。
新浪娱乐的图文报导里,林志影穿著段誉戏服钻进刘艺菲的房车,手里捧著的薄荷盆栽正是她在坎城沙滩捡的种子。
评论区里“金童玉女”“语嫣段誉戏里戏外成双”的词条正在刷屏。
评论区热评第一写著“段誉终於找到他的银铃鐺仙子。”
照片右下角是张纪终新剧的“独家幕后”专题,gg的水印显示“今飞地產独家授权”。
他忽然想起从山里刚回来那晚,陈默夹著毛肚说:“张纪终最近总往刘晓丽办公室跑,你猜他后备箱装的是剧本,还是陈今飞大理楼盘的合作协议?”
“哟,寧导这是被太阳晒著了?”陈默叼著吸管晃进来,保温杯里的枸杞在水面漂成八卦的笑脸,“大理片场的紫外线那么遥远,怎么把咱们金棕櫚得主的脸都晒红了?”
“还是在研究《天龙八部》的收视率曲线?”
“或者是在数林志影的手离艺菲的腰有几厘米?”
寧言把手机倒扣在咖啡机上,银铃鐺镇纸的反光刺得他眯眼:“张纪终的炒作套路,比他的武打戏分镜还老套。”
他扯松领带,却听见布料撕裂的轻响。
那是刘艺菲在坎城送他的定製款,领口还绣著极小的银铃鐺图案。
陈默突然凑近,鼻尖几乎碰到寧言的领带:“还说不在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