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美国的「伤痕文学」(1/2)
第103章 美国的“伤痕文学”
翌日,刘一民从床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上午10点钟。杨力新早上叫刘一民起床吃饭,叫了一声见里面没有动静就没有继续喊。
刘一民舒展了一下懒腰,昨天不觉得身体难受,今天从床上醒来的,挪动了一下身子,感觉大腿都是酸的。
拖著疲惫的身体起床洗漱,从四楼的洗漱间的窗户往外望,今天的燕京天气格外的好,刺骨的西北风不再拼命地摇晃著人行道上的杨树和柳树,让它们有了喘息的机会。
杨树和柳树在燕京的街头非常普遍,因为生长周期短,所以被大量种植来绿化和抵挡沙尘暴。
洗漱完毕后来到食堂,食堂里空空荡荡,看了看一乾二净的窗口,刘一民捂了捂肚子,看来又得忍一阵子了。
厨师看到刘一民后,冲他招了招手,笑著说道:“刘作家,別走別走,给你留的有饭。早上於老师特意通知了我,说你今天起来的晚,让食堂给你留著饭。赶紧来吃,一直在锅里面热著,现在还是热乎的。”
刘一民没想到于是之这么心细,对著厨师说道:“谢谢您了,师傅!”
“哪里的话,顺手的事情,用不著谢。你下次想吃什么,你给我说,能做的我给你做。”厨师將酸辣土豆丝和大片肉全部放进了刘一民的饭盒里面,比平常的量多了两三倍。
刘一民乐的连忙道谢,跟厨子打好关係果然是有好处的,即使是不打好关係,也决不能得罪了厨子。
“师傅,有一阵子没吃,还真想你的手艺!”刘一民盖上饭盒,准备离开。
“那你以后常来人艺,能在人艺待著的,都了不起。人艺建好,我就在这做饭,几十年的手艺了!要不要再拿个馒头?”
等刘一民出来的时候,手里面不仅捧著饭盒还拿著一个大白馒头。现在接近十一点,
正好把中午的饭也给吃了。
今天人艺不排练《驴得水》,而是在排练曹禹的本子《王昭君》,这是曹禹受总理所託写的话剧,歌颂民族团结,可惜78年才写好。为了写这部话剧,曹禹亲自去了蒙疆两省实地考察。
从60年布置这个命题作文,期间经歷了十八年,上映后一票难求,但也毁誉参半。批评者认为这是过度拔高了王昭君的形象,从歷史中哭啼啼的王昭君变成了话剧里面笑嘻嘻的王昭君,一个促进民族团结的美好形象。
刘一民吃完饭后,过去看了看,剧本写的非常好,曹禹也是採用了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將王昭君的形象从外到內都给立了出来。
老师不愧是老师。
下午,朱霖来到了人艺,找到了刘一民,手里面捏著饭票,说要请他吃饭,
“你专门来找我吃饭的?”刘一民疑惑地问道。
“那个不是!”朱霖赶紧说道。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不是专门请的我不吃!”
“啊!”朱霖一瞬间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排练厅门口闪过一道人影,衝著刘一民喊道:“刘一民同志,有几个外国人找你!”
“外国人?”
“对,大鼻子老外!”
刘一民朝著门外走去,来到人艺的门口,李聪仁几人正在跟门卫手嘴交互著交流,李聪仁的手势都快打出残影了,门卫愣是不让进。
“梁大爷,他们是来找我的。”刘一民赶紧说道。
李聪仁兴奋地冲刘一民挥手:“刘!”后面跟著的是克福和穆拉土。
“我就说我们认识!”克厘福衝著门卫得意地说道。
“一民啊,你赶紧带著他们进去吧!”
刘一民站在台阶上挥了挥手,李聪仁背著包跑了进来,包里面鼓鼓囊囊的,看起来还是重物。
“你们怎么来了?”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我们几天前就来学校了,我们跟人艺打电话,得知你已经回来了,所以专门过来找你。刘,好久不见,我在美国想死你了!”
李聪仁兴奋地楼住刘一民的肩膀,克福在旁边讲著在家的所见所闻。穆拉土双手揣兜,心想我比你们强,在寒假的时候还跟刘一民同志见了面。
刘一民將他们带进自己在人艺的宿舍,四人人进去,整个屋子立马感觉到不够用了。
四个人都是属於高个子类型,除了刘一民,他们三个还十分壮实。
三个人坐在床板上,刘一民都怕他们把床给压塌了,迫不得已,又去隔壁找了几个凳子。
“刘,这是我从美国给你带来的书,你懂英文,我就不用给你翻译了。从歷史到种族相关的小说,都在这里。我现在可以確定,你的想法是一个天才的想法。”
李聪仁高兴地將包里面的书都给掏了出来,摆放在刘一民的书桌上。
“这是《根》,嘿人作家亚歷克斯写的,76年出版,讲述了一个嘿人家族从非洲..:
穆拉土同志,你应该不会有激烈的情绪吧!”
李聪仁想起上次发生的事情,双手抱胸呈防御姿势一脸戒备地看著穆拉土。上次外研社讲这个事情,当时穆拉土的反应让李聪仁现在还心有余悸。
“你们对非洲做了什么事情,难道我不该有激烈的反应吗?不过我知道在此时此刻不应该,我努力克制!”穆拉土说道。
“好,这是讲述了一个嘿人家族从北贩卖到美洲,被白人压迫剥削,后代反抗压迫后最终融入美国社会的小说。当时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激烈的震盪,几个月后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美国广播公司在和黄金时刻连播八个晚上,创造了收视纪录。”
李聪仁激动地说道,这本书加上电视剧的影响,连续几个月成为美国畅销书。
“f***”穆拉土低声咒骂道。
刘一民安慰几句,穆拉土才稍微恢復了平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