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请你代表青年讲几句(1/2)
第105章 请你代表青年讲几句
2月17日这天,燕大的学生人手一份《人民报》,不管走到哪儿都有人在討论这张报纸上的通报、討论滇桂两省的战场。
燕大三角地聚集起来的学生比平时多了数倍,黑压压的人群里不断地爆发出教训白眼狼的欢呼声。
年轻人对於yn的可耻行径,早已经是忍无可忍。去年刘一民走在学校就经常能够听到应该教训一下白眼狼的声音。
外研社內,屋子里聚集了一大堆的留学生,刘一民被围在了正中间,留学生七嘴八舌地询问刘一民关於中国出兵的看法。不仅有外研社的社员,还有没加入的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也被行动镇住了,没想到中国这么迅速,刚发表声明,就已经打了过去。
他们来自各个国家,他们的国家也都还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这里面的大多数人,相对来说都是支持中国的行动。y南入侵柬埔寨,国际上都是反对的声音,这些留学生更是如此。
得知泰国边境出现大批难民,燕大,这些留学生还为柬埔寨捐钱捐物,甚至准备亲自前往柬埔寨参加人道主义行动。
“刘,你觉得你们国家为什么突然发起进攻?”一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问道。
“大家也看报纸了,他们连续袭击我们边境,製造流血事件。小孩子仗著大人撑腰总想闹一闹,讲道理不听,那就只能讲一讲拳脚。一万次劝告,不如让他自己摔一跤。”吃吃苦头,就长记性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y南敢於对中国出手,你们以前互相称呼为同志!”又有人说道,显然是做了功课,知道中国跟y南的歷史。
“我们把他们想的太好了,我们有句古话,畏威而不怀德....”
李聪仁插嘴说道:“这句话我知道,我们研究武周的歷史时,也学习了唐太宗的这句话,我给你们解释一下..:”
李聪仁解释完,一群人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究竟有没有听懂也不知道。李聪仁看向刘一民,询问是否能够打败y南。
李聪仁身是陆军退役,本来是要被五角大楼往y南送的,刚好赶上了撤军,这才避免了被送往y南战场。他对於y南军队的战斗力的认识,来自於老兵的讲述。
“听他们说y南人躲在树上,草丛里,甚至是脚下的枯草堆里面,美国军队可是世界第一,y南现在號称是世界第三。”李聪仁说道。
刘一民淡然一笑,说道:“50年的时候美国也是號称世界第一,62年的时候我们也有邻居號称世界第三,经过友好的沟通,对方最后决定放弃世界第三的称號。这次嘛,也不例外!”
刘一民说完,外研社了解这段歷史的留学生都笑出了声。
“讲,他又不听;听,他又不明;明,他又不做;做,他又做错;错,他又不认;
认,他又不改;改,他又不服;不服怎么办,只有打!”刘一民继续说道。
小美贺子听完后握著拳头说道:“中国有句古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刘一民看了小美贺子一眼,心想大姐,你闭嘴吧!
李聪仁和几个留学生商量了一下,一起建议刘一民將刚才讲的话给写成大字报张贴到三角地,外研社或者是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是否签名,和中国学生一样,到三角地来表明自己的態度。
“好,我签第一个名,大家自己决定是否要签。”
大字报写好之后,刘一民率先签名,李聪仁、穆拉土、小美贺子等外研社的留学生几乎全部把名字给签了上去,李聪仁等人又到留学生楼呼吁大家签字,最后签名人数达到了三十几人。
外研社的大字报刚贴到三角地,就引起了中国学生的注意。
一群人围在大字报前面,读了起来:“讲,他又不听;听,他又不明..:..小孩子仗著大人撑腰总想闹一闹,讲道理不听,那就只能讲一讲拳脚。”
大字报的最后是一份支持出兵的决定声明。
“写得好,朗朗上口。讲,他又不听....”一群学生念完,忍不住又念了一遍,比刚才的声音更整齐,像是一群人合声朗诵。
“看吧,外国人也支持咱们,早就说了,就应该狠狠地揍他们一顿。不过,外国人怎么中文这么好?”
“外研社的副社长是中文系的刘一民,肯定是刘一民写的!”
这几句话经过口口相传,迅速在燕大学生中间流传起来,不少人慕名跑到三角地抄写,手抄本很快就流入了燕京的其他高校。
甚至有的学生,將这句话当成诗歌一样朗诵。
燕大,中文系大教室,刘振云在旁边念著这几句话,张曼凌这次专门坐到了刘一民的前面,转头询问他是怎么想的,能写出这么简单又有道理的句子。
新闻系的学生说刘一民更適合做一名宣传工作者,因为凭藉著几句话,就能做到一家报社一样宣传效果,甚至比报社的宣传更十分深入人心。
大家正在討论的时候,孙宇石教授夹著讲义走了进来,他讲的是现代文学史。进来后没像往常一样,先在黑板上写要讲的內容。
“今天我路过三角地,见大家都在討论,我就去凑了一个热闹,咱们中文系的刘一民同学,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不到六十个字的內容,將报纸上发生的大事给概括了一遍。用这不到六十个字,让大家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简单易懂,朗朗上口,这六十个字像是一阵风一样在燕大、在燕京传播。
大道至简,了不起啊,看来刘一民同学,完全领会了老子所说的大道至简的意思。其实人类为什么发明了诗词这一文体,现代又演变成了诗歌,就是在於寥寥几笔便能讲清楚一件事情,或者讲作者的情感。”
孙宇石教授说完,又指著刘一民说道:“我看到大字报后面的名字,我才发现,咱们的刘一民同学的统一战线工作做的非常好啊,留办让你当外研社的副社长,真是人尽其才。”
孙宇石教授说完,才正式开始了此次讲课,主要讲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作家的写作风格。当场还拿了鲁迅和赵树理来举例子。
两个人虽然都是乡土文学作家,但是写作风格迥异。
“鲁迅和赵树理,两人都是乡土文学的大师,他们的写作紧紧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从表面看,他们的风格相同,实际上看,却是有很大的差异....”
孙宇石一口气讲了將近一个小时,咽了咽口水只觉得口千舌燥,於是对看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学,你站起来讲讲造成他们两者写作差別的原因,我喝口茶,偷个懒。”
又是我?中文系这些教授让刘一民站起来回答问题几乎成了每节课的必打卡项目。、
刘一民站起来后想了想说道:“教授,我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跟他的背景是分不开的,背景分为成长背景、知识背景等等。鲁迅先生从小是少爷,对於农村的了解大多是从短工、下人身上听来的,听的不完全,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写出来的容,是真实的一角再加上虚构一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