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散文《法国行记》(1/2)
第150章 散文《法国行记》
各大报纸一起下场的威力是巨大的,而几位大佬的声音就像是一位老人走进嘈杂的教室,轻轻地敲了敲拐棍,整个教室便立马恢復了安静。
普通人总是简化斗爭的形式,认为斗爭是非黑即白的对立。实际上真正的斗爭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联的正副主席之间有惜春派和偏佐派,平日里开会爭论不断,报纸上有时候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私下里关係並不僵硬,甚至还是好朋友。
哲学上早就把矛盾讲明白了,矛盾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
刘一民走进人艺,又听到卖葫芦的在编排自己。看著周围已经深信不疑的观眾,刘一民微微一笑,谁让话剧开头就是卖葫芦的场景。
大家虽然觉得吃一串葫芦就写出了《狼烟北平》有点离谱,但发生在刘一民身上,好像又觉得理所当然了。
名人嘛,自然跟咱们平头老百姓不一样,大师还讲究个顿悟呢,想到这里便想通了。
所以近日葫芦的销量和《狼烟北平》的话剧票销量一样,水涨船高,附近打办的工作人员看到后也不摔,甚至还要过来吃一串。
“你小子算是沾了刘一民同志的光了,卖可以,但是別太过分!”打办的人拿著葫芦警告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刘一民同志吃这家的葫芦,一定有吃的道理,
咬了一口,好像是比別人家的好吃!
卖葫芦的知青看到了刘一民,赶紧闭上了胡侃的嘴巴汕汕一笑,见刘一民没生气。抓起一根葫芦,跑了几步追上刘一民塞进了刘一民的手里。
刘一民乐了:“送我的?”
“送您的!”
“你还挺会做生意!”
“靠著您混口饭吃,您大人有大量!”
“故事比我编的好!”
刘一民笑著走进了人艺大楼,吃了那么多次的葫芦,这次才知道知青叫什么名字,梁三儿,
现在自己称呼自己为梁三葫芦。
“一民,你怎么来了?”于是之问道。
刘一民指了指下面,笑著道:“我来算算挣了多少分红了!”
“现在同志们热情高涨,恨不得多演几场。我是《茶馆》的老演员了,看到这种场景,我打心眼里面开心。这剧本打我第一眼看到,就知道这『味儿对了!”
“什么味儿?”
“京味儿!老舍先生的『京味儿”!”于是之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学了一下“白连旗”的扮相,逗得两人在走廊里面哈哈大笑。
于是之又看了看楼下卖葫芦的知青,说道:“这样编排你,你也不生气?”
“这有什么好生气的?他还靠著他的葫芦养家呢,能帮他多卖卖,我这也算是做好事了。”
刘一民这次来人艺,是曹禹打电话让他过来的,他还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刘一民推门走了进去,曹禹提笔写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师,今天心情不错啊,笔尖都是豪气!”看曹禹的神色,颇有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感觉。
“看看写的怎么样?”
“大气磅礴,包罗万象!”刘一民说道。
“不管写的好不好,都是送给你的。希望你接下来,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本子。”曹禹说完从抽屉里拿出几枚私印依次盖了上去。
“哎呀,我得找人专门给裱起来放到家里。”
曹禹高兴地说道:“前阵子你受委屈了,人嘛,总得受点委屈,不受大委屈就要受小委屈。现在报纸上的形势一片大好,说明好作品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
“老师,可以受委屈,但是不能一直受委屈啊!”刘一民掷地有声地说道。
“放心吧,还有老师我在呢!最近我会在《文艺报》上再写几篇文章,趁著大好形势,爭取一锤定音。”
等到墨跡干了,曹禹將字卷了起来,用一细绳系住,放在了书架上。他往学校拿也不方便,只能先寄存在他的书架上。
在《狼烟北平》首演一个月后,刘一民来到了《人民文艺》,將自己在法国的见闻写成的几篇散文交给了崔道逸。崔道逸从刘一民法国回来后,就鼓励他將法国之行写出来。
1980年的《人民文艺》跟往常一样,看不出来有任何的变化。只有走廊里,裸露在外的电线和墙壁显得更破旧了。
所有的编辑將自己脑袋深埋在小山一般的稿件之中,拼命地寻找著可能有改稿后能用的稿件,
更多的稿件还装在麻袋里面没有人动。
“最近写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看呀,都是受你的影响。还有的在信里面直接写著『向刘一民同志致敬”的字样,我们这些编辑是兴奋和痛苦交织,你看看,老王的头髮,都挠掉了不少。”
崔道逸笑著指向旁边正在挠头髮的土姓老编辑,听到他们的谈话,老编辑抬头说道:“现在稿子是越来越多,但是能用的少。就连捡起来洗洗就能用的石头,也少了许多。”
“有的年轻人在信封上写著『追隨刘一民同志的脚步”,大部分人投稿都是隨著一民来的,希望自己的第一篇稿子也能像一民一样,直接发在国刊上面。”
编辑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觉得有些年轻人好高驁远,新人的稿子一般能发到当地的报纸或者杂誌上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一民衝著崔道逸说道:“原来是这样啊,怪我怪我,那我走?”
崔道逸哈哈一笑,大声地说道:“来都来了,往哪儿走!”
快速地打开了刘一民散文,笑著看了起来。
王姓老编辑羡慕地看了一眼崔道逸后,又將脑袋埋进了稿子山里面,的挖石头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