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多尺度筛法,这叫一点进展【二合一(2/2)
先是不吝啬自己称赞夸奖一句,接着解决关于院里服务器的事情。
“不过咱们数院的服务器,配置相对老了些,远不如信息与工程学部的硬件。”
“我和那边交涉一下,你直接过去就行。”
将导师的话听完,徐铭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现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不单单是数院的人。
既然都被数院和信院联合培养,那使用信院的资源完全是很正常的。
“知道了导师。”
自己的事成功解决完,徐铭便不打算,打扰导师指点两位师兄的论文。
但刚要告辞离开,却又听导师聊起新的话题。
“听郑教授说你要参加高教社杯?”
“郑教授让我暑假当他的建模课助教,想着高教社杯不了多少时间就报了名。”徐铭点点头如实说出情况。
张鲁平微笑道:
“正常来讲数院参加建模竞赛的比例不低,属于国内培养数学和计算人才的内容,向你这样能提前毕业忙着撰写毕业论文的可是很少。”
“去体验一下倒也不错。”
“你这两个师兄,当年也都报名参加过,可惜只拿到国家一等奖。”
“学生争取把高教社杯奖给导师捧回来,”徐铭听完这几句话脱口回应句。
“这么想就对了。”
张鲁平很是满意的说:“既然参加那就要把目标定在最高奖项上面。”
而旁边还在沉默的刘新杰和林伟,纷纷一副像被抽干力气的感觉,没想到自己这个小师弟除学术厉害,连数学建模竞赛也要超过他们。
作为师兄被师弟全方位碾压,实在备受打击。
其中属刘新杰心态最快平静下来。
毕竟之前几次,导师夸奖徐铭的时候,大多情况办公室内只有他在旁边。
相当于承受了全部精神伤害。
阈值都提升不少。
这次则有师兄林伟帮忙分担压力,自然心里面平衡。
接下来徐铭不再耽搁,同导师和师兄招呼完,就转战前往信息与工程学部。
……
许崇兴得知徐铭要用院里的服务器,那肯定没二话。
当场代表院里答应下来。
但由于忙碌奥运场馆定位系统部署的事,最近这段时间想在学校找到人不太容易。
于是就安排了熟人和徐铭对接。
徐铭虽有段时间没来信院,却也称得上是轻车熟路。
不大一会儿,便在机房所在楼下门口,和郭昊强郭师兄成功汇合。
“终于又见到徐师弟你了。”
“师兄好。”徐铭近前后连忙打起招呼。
郭昊强则没浪费时间,下秒便直入正题,讲起信院服务器的情况。
“今个你运气比较好,刚巧院里没人借用服务器,可以直接使用。”
“我带你过去吧。”
话落主动转身在前面领路。
徐铭则紧跟在郭昊强身后来到机房,放眼看去确实没瞅见什么人。
只能说他这算占了暑假的光,期末考试结束后仍旧留在学校的学生数量很少,这使得很多校内资源,全部空闲下来能够随意进行使用。
比如图书馆机房等。
若搁在学校开学的时候,别说使用服务器,估计想找到空的电脑都难。
这时郭昊强疑惑之下不经意的随口询问句。
“师弟是又有了新的课题吗?”
徐铭掏出自己的笔记本,边连接调试,边开口回答满足对方好奇心。
“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验证一些数值。”
“这样啊。”郭昊强点点头不再多说。
随后把徐铭安排妥当,又嘱咐几句注意事项,选择离开不再打扰。
徐铭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硬件情况,为尽快验证出转化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且找到最优函数表达式,除精心设计了数值积分算法使其更加高效。
还采用并行化的方式,将不同的计算任务,分发到多个核心或节点上。
将大积分拆成子区间并行计算。
同时分批进行大规模验证。
如此接下来数天,徐铭大多时候都是待在机房。
当时间来到七月中旬。
由郑以中教授主讲的数学建模课,正式在理教楼专门的小教室内开课。
徐铭和蒋旭以及朱志轩,按时来到教室内坐下。
不多久待三支官方队伍到齐后,徐铭也从中看到了两个熟人。
高班的陆明哲和苏梦。
关于这件事,先前蒋旭早就在宿舍讲过,陆明哲与苏梦分别参加的高年级小组,都在四月份的数院挑战杯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被学校定位官方代表队伍。
但值得一提的是,郑教授的数学建模课,虽主要为提升学校官方队伍的综合性实力,却也并不会禁止其他学生到课堂上进行旁听。
毕竟高教社杯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对于参赛人员不限制学院和专业。
其他系的学生依旧能自行组队报名参加。
不过对于此刻教室内的三支队伍来说,看到徐铭出现在这里无疑倍感意外。
大家对徐铭的数学天赋和编程算法水平很清楚。
本来确定徐铭不参加院里的挑战杯,还都暗自松了口气放心不少。
想着好歹对手都是普通人。
未曾想徐铭竟来听郑教授的建模课,这架势明摆着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这还怎么比?
陆明哲再次见到徐铭,本想过去打声招呼,毕竟大家依旧算是高班同学。
结果才迈出一步,就顺势转身坐在了空位上。
反倒苏梦直接大方走过去,脸上浮现灿烂笑容,语气夹杂着惊喜的询问道:
“徐铭。”
“你是打算参加高教社杯吗?”
“凑个热闹。”徐铭点头如实给出回应。
苏梦一脸高兴:“那太好了,咱们又能一起上课了。”
两人的对话并未刻意压低声音,因此教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见。
顿时小组之间接头讨论起来。
“徐神也参加高教社杯,目标应该是奔着最高奖。”
“反正咱们又只打算拿个国奖。”
“我觉得这是好事啊,燕大可有几年都没拿到过高教社杯奖。”
“最高奖每年仅授予一篇特优论文,徐神也不见得肯定能拿到吧?”
“今年的高教社杯有意思了。”
……
徐铭将大家的话都听进耳中,压根没放在心上,他坐在那里依旧演算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
郑以中教授主要是讲数学建模中,常使用的方法技巧和建模思路。
相比较之前数院的建模补习,要更加深入。
使得大家都在认真听讲。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郑以中这才讲起后面的讲解经典例题安排。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下节的例题分析,我给你们找了位很靠谱的助教。”
“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提问。”
讲台上郑以中说完这几句话,随着下课铃声,拿起桌面的玻璃杯向外走去。
临到门口时不忘朝徐铭的位子看了眼。
而对此教室内的十多个人,倒没有对这位助教的身份表现出好奇。
想着无非是数院的博士生。
然当课间时间过去,徐铭从座位走上讲台时,却让底下人猛地怔住。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道易拉罐的形状设计题,探究圆柱形易拉罐的设计合理性。”
以徐铭如今在数院的知名度,显然无需介绍,说完便面向黑板列出几个问题。
“分析顶盖厚度为侧壁两倍的原因。”
“讨论球形容器的可行性。”
可教室内除满脸认真的蒋旭和朱志轩外,其余人皆瞪大眼睛摸不着头脑。
心里顿时浮现出一个问号。
“徐神不是和我们一起听课吗,怎么成郑教授的助教给我们讲题了?”
“我去年听过徐神给大家补习数学分析,讲的确实很好容易理解应用。”
“估计等这节课上完,徐神又要在未名社区火了。”
……
今天更新八千多字,求月票,明天继续爆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