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致以最辉煌的人(7)勋章之李老(1/2)
“我今年85岁,从事小麦研究已经60多年了”
“对我来说,我已经把我的年华献给我们伟大祖国的黄土地”
“小时候,中原大灾,葱根、蒜皮、榆树叶都吃光了,所以我非常知道挨饿到底是个什么味道”
“这也就是我选择学农的原因”
世上多知袁老,而李老的的事跡大部分人其实並不知道。
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地域很大,各地的习俗,饮食也不尽相同。
一般南方人喜欢吃米饭,也可以称为白饭,北方人多喜麵食,就比如说麵条、馒头。
根据美国农业部2023年的报告,中国在2022和2023年度的小麦消费量可能约为1.25亿吨,大米消费量约为1.48亿吨。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在这个范围內。
这个数据也包含了其他用途,其中小麦除了口粮之外,约30%-40%用到了如饲料加工、酿酒、生物燃料上面。
大米的消耗约20%用在了包括米粉、酿酒、饲料上面。
无论是大米亦或是小麦,都是养育华夏人民的基本口粮。
我们今天所盘点的便是与袁老齐名,被称为南袁北李的李老。
麦田守望者——李振声。
1948年,济南解放,李老考入了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生被分配到中科院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小麦的亩產为50公斤左右。
1956年,我国北方麦区大面积小麦发现了条銹病,而条銹病是小麦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尤其在亚洲、非洲及美洲主要麦区。
大部分人不清楚的是,2010年条銹病在中国西南地区大流行,导致部分区域减產30%以上,这个病被称为小麦癌症。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减產30%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而且还是在2010年的情况下,科技水平远非1956年能比。
那一年仅仅在黄河流域,就造成小麦超过100亿斤的减產。
25岁的李振声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离开北京,赴陕西杨凌。
在陕西,李振声看到小麦因病减產,导致粮荒,很是痛心。
“农民坐在地头上哭啊”
这是当时李老接受採访,回忆所说。
同时,他也敏锐的发现,为何野草没人管,却长的好,而在农民精心照料下的小麦却是不行。
李老便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偃麦草杂交来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他也因此开始了对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这一研究持续了20多年。
李老团队首创了缺体-回交法,通过回交和染色体计数筛选,逐步排除外源物种的非目標染色体,保留特定有益基因。
通过远缘杂交,將偃麦草的抗条銹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显著提升了小麦对条銹病的抗性,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为条銹病流行区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遗传学保障。
最终成功研製出了小偃6號,小偃54。
小偃6號在80年代推广种植,具有抗条銹病、抗倒伏、耐旱等特性,累计推广面积超1.5亿亩,增產超40亿公斤。
1987年我国粮食生產已经出现连续3年没有增產,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万。
这些缺口从哪里来?正如袁老所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也就是在那年,李振生临危受命,深入黄淮海地区,改造当地的盐碱地、沙荒地和涝洼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