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自卑阴鬱的曹丕被治癒了(1/2)
第151章 自卑阴鬱的曹丕被治癒了
“此为何人所作?”
宽阔大堂內。
二十余幅素纸如白鹤展翼垂悬於檀木横樑,铺陈案几木榻..::
斜阳穿过雕窗,將“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墨跡染成琥珀色。
十一岁的曹不立在门槛外,手指紧著大兄曹昂令他交给刘升的书信。
他善投人所好。
得知曹昂与刘升交好,於是主动当起大兄的跑腿使者,得许褚准入后,便来到府中大堂门前。
庭院桃的落叶籟落在曹不肩头,清风扑打著纸张莎莎作响,他情不自禁迈步而入。
他是个谨小慎微之人,若是往常,见堂中无人,必不敢无问而往。
可那悬掛铺陈的素纸墨字像是有魔力一般,勾住他的眼神,牵著他的双腿,一瞬间他竟忘记自己是来送信的。
“少无適俗韵,性本爱丘山.:::
曹不古板沉寂的面容动起了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曹不自幼天资聪颖,又有后天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更是时刻想著想投曹操所好,年纪轻轻的他已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已发现眼前诗风格迥异,与当时文风不同。
此时诗歌风格多以直击式起笔,开门见山,而此眼前诗渐入式起兴,先铺垫意境,或有文气迟缓之不足。
此时诗多平铺直敘,线性推进,而眼前诗散点透视,意识流布局,未免有章法之散漫。
此时诗刻意经营工对,彰显技巧,眼前诗自然对仗,不避散句,似技法不巧。
此时诗意象堆叠带来视觉衝击,眼前诗疏朗意象留白,似笔力不逮。
最大的问题是表达的归隱之乐与当下现实意义精神的主流风格不同。
好的作品自然要符合时代背景。
此时也有非常多的隱居名士,但大背景仍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有志之士自然位卑不敢忘忧国:.::
眼前诗有厌世避世之消极,说是自己安慰也差不多..:::
然而置身於宽寧静的大堂,有斜阳清风拂面,鸟语香入耳,飘动的纸帛似温柔的召手,又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此情此景再读此诗,当真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意识流放飞,心境就如曹不所见那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样的诗难以入曹不之眼,却深深打动他的心。
又见“久在樊笼里,復得返自然。”这句,曹不愁容不展,眉头紧锁。
似他这样的曹操之子也会被困在一座樊笼里。
出生卑贱的生母导致他从小不被重视,优秀俊朗积极向上的大兄曹昂,就像一座大山掩盖住他所有的光芒。
丁夫人总是用冷淡审视的眼光漠视著他,大姐曹樱骨子里散发的厌恶令他遍体生寒。
他的努力和討好,只换回父亲曹操偶尔几次点头称讚,也六岁的曹植都比不上。
他很敏感。
庶子的待遇本就这样,你曹不已经足够幸运能生在曹操家里。
可他骄傲的內心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曹操更多的关注。
像我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得不到更多的关注?
他既自卑又自傲,內心痛苦挣扎,小小年纪就蒙上一层阴鬱的外表。
或许哪天曹操的重视得以助他脱离樊笼,正如贫穷的你我哪天中了五百万,可依靠外界的解脱又哪里算得上真正的解脱?
曹操会一直重视他吗?
你我之五百万很快光了呢?
本具自足,建立一个坚强的內心,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外界纷扰,这才是真正的解脱樊笼。
得到曹操的重视他会过得很好,得不到曹操的重视他也会过得很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