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大发利是(日万第一更!大佬们!求月(1/2)
第68章 大发利是(日万第一更!大佬们!求月票推荐票追读!)
晚饭后,陈国富和汪巧珍陪着水生表哥聊家常,陈秉文则回到宽敞明亮的书房里。
此刻,他面前摊开一张港岛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陈记现有的标准店、流动点、加盟店位置,以及惠康超市的网点分布。
红蓝标记交织,勾勒出陈记水目前的商业版图。
“陈记的销售网点还不够多啊”
陈秉文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最终停留在那些没有被任何颜色覆盖的、星罗棋布的街巷和屋邨。
“九龙、港岛的核心商圈、工业区,我们靠标准店、流动点、加盟店和惠康超市,基本覆盖了。”
他自言自语,拿起红笔在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代表着居民区的小方块上画着圈。
“惠康、标准店、加盟店是主动脉,但真正深入市井,像毛细血管一样无处不在为城市供血的,是这些……”
他的笔尖重重地点在那些没有标记的地方。
“士多店!”
“两万多家士多店!”
1978年的港岛,大型连锁超市如惠康、百佳正在崛起,但远未达到后世垄断的程度。
遍布街头巷尾、屋邨楼下的士多店(杂货店),才是港岛零售业真正的基石和毛细血管!
它们数量庞大,深入社区,贴近居民,营业时间长,购买决策快,是日用消费品、零食饮料销售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
更重要的是,士多店老板多是本地街坊,熟悉社区,人情味浓,顾客黏性高。
如果能将陈记瓶装水铺进这些士多店……
那意味着陈记的产品将真正意义上渗透进港岛每一个角落,进入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这将是比惠康超市覆盖面更广、触角更深、品牌曝光更频繁的黄金渠道!
“毛细血管……”
陈秉文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四个字。
“惠康是主动脉,士多店才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
打通它们,陈记才能真正扎根港岛,成为家喻户晓、触手可及的国民品牌!”
他深吸一口气,思路愈发清晰。
“但士多店数量庞大,分布零散,单店销量有限,配送成本高,管理难度大。
传统的厂家直销或大经销商模式,面对如此分散的终端,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必须创新模式!”
一个清晰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陈秉文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
将港九新界划分为若干网格。
每个网格由一名市场专员熟悉街情,带领两名临时促销员组成网格小组。
小组携带少量样品,免费铺给目标士多店主。
卖完再结算货款,卖不掉可全额退回。
陈秉文放下笔,目光盯着笔记本上刚刚勾勒出的“网格小组”模式草图。
“免费铺货,卖完结算,卖不掉可退”
他低声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
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式,其核心在于彻底打消士多店老板的库存风险顾虑。
那些守着几十年小本生意的阿伯阿婶,最怕压货亏本。
一瓶水卖不出去,对他们来说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免费铺货”,等于陈记先垫资,把风险扛在自己肩上。
“卖完结算”,意味着士多店老板无需提前支付一分钱,只有实实在在卖出去赚到钱后,才需要支付货款。
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资金压力。
“卖不掉可退”,更是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卖不动?
没关系,原封不动退回来,不损失一分钱。
这种模式,对于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批发模式的士多店老板来说,几乎是零风险、零门槛的尝试。
陈秉文反复推敲着网格小组的细节,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直到深夜。
当最后一个疑问在脑中厘清,他合上笔记本,心中已有定计。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
陈秉文洗漱完毕,换上衬衫西裤,把昨晚制定好的士多店渠道扩张计划装进公文包,准备出门去观塘厂。
刚走到客厅,就看到水生表哥已经穿戴整齐,拘谨地站在门口等着了。
他身上穿着陈国富的一套半旧但干净的工装,虽然不太合身,但洗得发白,透着一股朴素的整洁。
“表弟,早上好。”水生看到陈秉文出来,连忙打招呼,“我跟你一起去厂里吧?
我力气大,什么活都能干!”
“表哥,不急。”陈秉文温和地笑了笑,示意他坐下,“你刚来港岛,又经历了那么辛苦的路程,先在家好好休息几天,熟悉熟悉环境,养足精神再说。”
这时,汪巧珍端着早餐从厨房出来,也连忙附和:“是啊,水生,听阿文的。
你昨天才到,气色还没缓过来呢,多歇两天。
厂里的事不急,阿文都安排好了。”
陈国富也放下报纸,劝道:“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休息好了,干活才有力气。”
水生却用力摇摇头,异常坚定的说道:“姑丈,姑妈,表弟,我不累!
真的!
在老家,比这累的活天天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