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网格小组(日万第二更!大佬们!求月(2/2)
“老板万岁!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欢呼声此起彼伏。
陈秉文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因激动的脸庞,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这笔奖金,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它买到的,是员工的忠诚,是团队的凝聚力。
空气中弥漫着钞票的油墨味和未散的亢奋余热。
工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摩挲着刚到手的奖励,兴奋地讨论着晚餐加菜或是给家人添件新衣。
陈秉文微笑着看着这一切,片刻后,他轻轻拍了拍凌佩仪和高振海的肩膀,低声交代了几句。
在工人们还沉浸在收获喜悦的氛围里时,他和几位核心管理层,连同市场部骨干们,悄然穿过喧闹的人群,步入观塘厂会议室。
会议室的门一关,门外的嘈杂像是蒙上了一层隔音,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长方形的会议桌旁,陈秉文坐在主位,左侧是运营总监凌佩仪,右侧是市场部新提拔的经理李明,旁边坐着负责加盟体系的专员小陈和财务代表梁启明。
高美玲坐在凌佩仪侧后方,面前摊开笔记本,神情专注,俨然一副得力助手的模样。
桌上摊着港岛地图、密密麻麻的士多店分布草图。
“各位,”陈秉文放下手中的水杯,目光扫过众人,“新加坡首战告捷,产能瓶颈突破,陈记瓶装水在港岛和海外都站稳了脚跟。
但这只是开始。
下一步,我们要把根扎得更深,把网撒得更广。
目标,就是遍布港岛大街小巷的两万多家士多店!”
他的手指重重敲在地图上那些未被标记的居民区、屋邨角落。
“惠康是主动脉,但士多店才是真正深入社区、触达每一个家庭的毛细血管!
打通它们,陈记才能真正成为港岛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随手可得的国民品牌!”
李明立刻接话道:“陈生说得对!
士多店数量庞大,覆盖极广,单店销量虽小,但聚沙成塔,总量惊人!
而且,士多店老板多是街坊,顾客黏性高,口碑传播快,是品牌下沉的黄金渠道!”
“但难点也很明显。”凌佩仪冷静地说道,“数量庞大、分布零散、单店订货量小、配送成本高、店主普遍谨慎怕压货。
传统的经销商模式,面对如此分散的终端,效率低,成本高,店主积极性也难调动。”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模式。”陈秉文接过话头,拿起昨晚拟定的那份标注着“网格小组”字样的士多店渠道扩张计划。
他将计划书摊开在桌上,手指点着核心部分:“网格小组模式!这就是我们打开毛细血管的钥匙!
核心思路很简单:网格化管理、零风险铺货、即时结算、精准服务!”
陈秉文的目光扫过众人,条理清晰地阐述:“将港九新界划分为若干网格区域。
每个网格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市场专员担任网格组长,带领两名熟悉当地街情的网格员组成一个小组.”
随着陈秉文的讲解,凌佩仪等人很快搞清楚,“网格小组”模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最后,陈秉文总结道:“这个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彻底消除了士多店老板的库存风险和资金压力!
他们只需要提供一小块地方,就能零成本增加一个赚钱的产品线。
卖得好,他们赚差价;
卖不动,他们毫无损失。
而我们,则通过这种低门槛、高渗透的方式,将陈记水送进港岛的每一个角落!”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
“妙啊!零风险铺货,店主肯定愿意试试!”李明兴奋地拍了下桌子。
“卖完结算,现金支付,这对小店主吸引力太大了!”小陈也连连点头。
“三天一结算,频率高,店主能快速见到钱,积极性就起来了!”梁启明从财务角度肯定了结算周期。
“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效率高!”凌佩仪立刻看到了执行层面的可行性,“陈生,我认为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很高,可以先确定几个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点推广。”
会议室里热烈的议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陈秉文身上,等待着他拍板定案。
陈秉文环视众人,点头说道:“凌总监的建议很务实。
‘网格小组’模式虽好,但纸上谈兵终觉浅,必须落地试水,才能见真章。”
他手指点在地图上几个区域:“首批试点,就定在深水埗北区、旺角弥敦道片区、油麻地庙街片区!
这三个区域,人口密集,士多店密度高,且覆盖了居民区、商业街、夜市等不同消费场景,极具代表性。
李明,你立刻组织市场部,细化这三个网格的具体划分,每个网格覆盖30-50家士多店,确保边界清晰,责任到人!”
“是!陈生!地图和名单明天一早就能出来!”李明立刻应下。
“凌总监,”陈秉文转向凌佩仪,“网格小组的组建是整个计划的核心。
组长人选至关重要,必须是有经验、懂街情、能扛事的骨干。
从现有销售团队中选拔,或者对外招聘熟手!
薪资待遇要体现价值,底薪加提成,上不封顶!
网格员招聘倾向于本地街坊兼职,手脚麻利、沟通能力强是硬指标,日结工资加补贴,让他们有干劲!
招募和培训,你亲自抓,市场部负责实施,一周内,我要看到十支精干的小组整装待发!”
“明白!陈生!”凌佩仪立刻应道。
先更后改,谢谢大佬们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