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隐患 (日万第一更!大佬们!求月票(2/2)
网格员们接过清单,迅速将对应的水搬上各自的三轮车。
动作熟练,配合默契。
整个中转仓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高效的运转着。
短短两周时间,九龙西区旺角、油麻地、深水埗部分区域的网格化地推进展神速。
李国明手下六个网格小组,覆盖了区域内超过四百家士多店。
凭借“零风险铺货、卖完结算、卖不掉包退”的颠覆性策略,以及陈记水本身过硬的口碑和便捷的瓶装形式,士多店主们的接受度极高。
日均新增合作士多店稳定在二十家左右。
更让李国明惊喜的是,中转仓的作用远超预期。
以前网格员每天要大量时间往返观塘厂取货,路途遥远,效率低下。
现在,只需到就近的中转仓领取当日所需货物,配送半径大幅缩短。
网格员每天拜访的士多店数量,从之前的平均十家左右,飙升到十五家以上!
服务更及时,客户维护更到位,单店销量也在稳步提升。
不少士多店老板从最初的试试看,变成了主动要求增加铺货量。
陈记水那红底金字的标识,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透进九龙西区的大街小巷。
网格地推小组的战斗力,在充足的货源和高效运转的中转仓支撑下,彻底爆发。
凌佩仪每天看着市场部汇总的数据报表,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盛。
“陈生,网格化推进远超预期。
截止昨天,九龙、港岛核心区域已完成铺货的士多店突破340家。
日均单店销量稳定在8-10瓶,且呈上升趋势。
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内覆盖港岛30%的士多店,指日可待!”
陈秉文看着报表,问道:“中转仓运转情况如何?配送压力大不大?”
“目前运转良好!”凌佩仪汇报道,“首批五个中转仓(旺角、油麻地、深水埗、湾仔、北角)已全部投入使用,基本覆盖了核心区域。
每个中转仓配备1名管理员和3辆小型配送车,服务半径内的网格小组。
顺达物流负责从中转仓到观塘、沙田厂的干线冷藏运输,以及中转仓之间的调货,效率很高。
冷藏车周转率提升了40%,成本反而下降了。”
“很好。”陈秉文看着报表上那条昂扬向上的曲线,高兴的点了点头:“目前我们的产能足以支撑网格地推小组模式全面铺开。”
说着他走到墙上的大幅港岛地图前,拿起笔,在九龙剩余区域、港岛以及新界等空白区域重重地画上了圈。
“九龙剩余区域,划分为五个新网格,覆盖所有未签约士多店!”
“港岛区,划分为四个网格!”
“新界区,划分为三个网格!”
“总计新增十二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一名组长,两名网格员!
中转仓网络同步扩展,在荔枝角、北角、荃湾增设三个区域中转仓,确保每个网格小组能在半小时车程内完成补货。”
在陈秉文的构想中,这些网格员既负责前期的地推工作,又要负责后期的客户维护和服务工作。
所以,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除了组长是固定人员外,网格员只需在所在网格招募临时人员就足够了。
听到陈秉文的安排,凌佩仪立刻领会了他的战略意图,迅速回应道:“明白!陈生!
我立刻组织市场部,按照新网格区域,招募组长和网格员。”
凌佩仪离开后,办公室重新安静下来。
陈秉文的目光重新落回墙壁上那幅巨大的港岛地图。
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散落各处,三个醒目的红色圆圈,标记着长沙湾、观塘、沙田三家食品厂的位置。
蓝色三角,代表着位于铜锣湾、尖沙咀、旺角、油麻地、中环这些寸土寸金商业核心区的五家标准店。
绿色小方块,代表着三十个流动销售点,深入九龙、港岛各大工业区。
橙色的菱形,是十家加盟店,在湾仔、北角、红磡、观塘、太古城、美孚新邨、杏邨。
最令人震撼的,是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
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家签约合作的士多店。
它们分布在深水埗埗、旺角、油麻地、九龙城、土瓜湾。
几乎覆盖了半个九龙半岛,并且正以每天数十家的速度,向着港岛东区、新界北区、荃湾等地疯狂扩张!
这幅地图,就是陈记食品短短数月间,从深水埗一间水铺,野蛮生长、攻城略地的直观写照!
一股强烈的成就感涌上陈秉文心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