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他有那么多人支持,不用我也够了(1/2)
时间来到了九月一號,这天是武举开考的头一天。全天下的武秀才基本上都来到了京城参加武举。由於大乾朝廷实行重文轻武、以文御武的制度,全天下的武秀才人数也只有不到两千人。
兵部衙门的官员除了值守的人员之外,其余人员纷纷跟隨王伟乐前去考场帮忙。在兵部官员的引导下的,考生们排好队等候王伟乐的到来。隨著王伟乐迈入考场,考生们齐齐行单膝跪拜礼。
“参见尚书大人。”
“起来吧。”
“谢大人。”
“这是本官第一次主持武举考试,看到有这么多考生前来参加,本官很高兴,因为你们来参加武举考试,就证明你们想要为陛下和朝廷出力,你们愿意保卫大乾,你们愿意为陛下和朝廷上战场跟敌人廝杀,本官为陛下和朝廷有你们这样的有志之士而感到高兴!”
底下的考生闻言先是一愣,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单纯地想要做官,读书不成只能练武,但当他们的行为被赋予这么神圣的使命之时,他们打心里觉得被肯定,被认同,被尊重,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大人英明!我等愿为陛下效力,愿为朝廷效力!”
“好!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大乾的好二郎!本官现在宣布,武举考试正式开始!”
考试开始之后,为了不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王伟乐叮嘱下属好好看著现场之后便回去继续处理公务。
第一门考的是拳法,考生只要能够很流畅的打出一套拳法即可通过考试。大多数考生为了顺应考试,展示赵大所创的太祖长拳,当然也有考生展示其他的拳法。
连续考了三天,除了极个別来到京城后水土不服导致生病的考生之外,其余的考生基本上都通过了拳法考试。其中表现最为出色的是南方的考生。
第二门考的是腿法,这是北方考生极为擅长的科目,南拳北腿嘛。
第三门考的是擒拿术,擒拿术作为华夏传统武术的一部分,通常被称为国术。
第四门考的是兵器,刀法,枪法之类的都可以。
武秀才基本上都精通这四门科目,即便考不上武举,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去个府、州、县的衙门当个衙役或者捕快,凭此谋生、养家餬口。
时间来到八月份,武举考试颇为关键的科目出现了,就是射箭。射箭分为两个科目,一是步射,二是马射。顾名思义就是站著射箭和骑在马上射箭。
步射考生站在六十步外,十发五中即可通过考试,为第五等,十发六中为第四等,以此类推。
马射同样在六十步开外,骑在马上射箭,十发中一即为通过考试,中五发以上为第一等。
一个礼拜后,考试结束,將近两千名考生,共有一千六百五十二名考生通过考试。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军事理论考试。
考试內容包括武经七书里面的经义和策论,经义是从七本兵书里面出题,考生要答出下一句並讲解其中的意思;策论是举例说明,將两军交战的情况说出来,让考生作答,如何调兵遣將,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安营扎寨等。
今年的试题是由王伟乐亲自出的,经义的题目比较简单,策论的题目是他之前带兵去平叛遇到的情况中的一种。
但仅仅是这样,被刷下去的考生也比之前的四门科目加起来还要多,一共只有五百六十名考生通过考试。
“大人,这次通过考试的考生人数比往届要多得多,怎么办?要不要把第五等和第四等的考生全都刷下去?这样的话录取的武举人数量就只有一百二十多名,跟往届差不多。”
“考生千里迢迢前来京城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考上武举人,我们怎么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断送他们的前程。这五百多名考生,全部录取为武举人,公布名单吧。”
“是大人!”
榜单很快就张贴在兵部衙门的大门外,前来查看榜单的考生看到一大堆名单顿时一喜,因为录取的数量越多,他们考上的机会也越大。
“我中啦!我中啦!”
中榜的考生欢天喜地,手舞足蹈,大声发泄著这些年埋头苦练的辛酸和泪水。
在现场维持秩序的士兵们见惯不怪,考中后疯掉的都大有人在,哭天抢地算不了什么。
“中榜的考生带著身份证明来衙门领取武举人的凭证,以参加下个月的武进士考试。”
听到官员的叫喊,新进武举人们纷纷前去,士兵安排他们在侧门排队,依次进去办理相关手续。
“学生李斌见过尚书大人。”
“不必多礼,坐吧。”
“学生谢大人隆恩。”
李斌刚坐下,就有文书递给他文件让他签字按手印,手续办完后顺利拿到凭证,再次跟王伟乐道谢,王伟乐勉励他两句后让其离去。
三天后,王伟乐再次被召进宫中问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