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导弹发动机性能太差,得改!(2/2)
衡量飞行器机动性,过载是个很重要的指标,先进的三代机,过载一般都在9g,飞机很灵活,经常会把飞行员拉出红视和黑视来,导弹不需要有人驾驶,不用顾忌人体极限,一般都在30g以上。
不过……这过载并不是全程都能达到的,发射出去的前段距离,火箭发动机还在推动,这个时候有动力的支撑,过载能力很强,等到进入惯性飞行阶段,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导弹速度越来越慢,舵面力矩越来越小,机动性也是越来越差。到最后,不用说30g了,可能10g都达不到。
所以,9g过载的战斗机甩掉30g过载的导弹,并不是神剧里才有的东西。
“双脉冲?啥意思?”
“在导弹发动机内部,我们用阻燃隔热层,把发动机分成几段,每一段都有独立的点火装置,这样,导弹飞出去之后,不再是一个加速到减速的过程,而是多个,尤其是到了攻击目标的最后一段距离,再次点燃发动机,让导弹用最强的机动性拦截目标!”
双脉冲可不是两段,可以有很多段!
之前的导弹,点火之后,加速向前飞,燃料消耗光之后,进入惯性飞行,速度越来越慢……
双脉冲技术,则是先点燃一段,向前加速,然后熄火,导弹惯性飞行一段时间,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再点燃第二段提速……尤其是,在到达目标之前,最后一段点火,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对手!
后世的远程空空导弹,外形和中距弹差不多,但是射程却是嗖嗖地涨,靠的就是这种双脉冲的独特技术!现在就算是国内固体发射药技术不过关,用了这个方式,也能把导弹射程提升到六十公里!
众人都惊呆了。
这想法,太天马行空了!
“不可能,不可能!火箭发动机内部温度很高,有什么阻燃层能阻止热量传递到后面?”
“是啊,多次点火,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万一中间某次没有成功点火,那导弹的射程就会大幅度缩水,导致攻击失败。”
一群专家们开始摇头了。
“董工,您觉得呢?”
董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气:“咱们这些人,还是老了啊,思维已经僵化了,未来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
果然,董工作为项目研发总师,这格局就是不一样!
林老点头:“好,既然这样,那这种双脉冲火箭发动机,也交给你们西工大研发!咱们空军已经审批了三百万的研发经费,全部拨给你们西工大!”
“三百万?还不够咱们塞牙缝呢!”秦亮白了林老一眼。
“等你们研发出来,就建立生产工厂,这中距空空导弹的生产,也交给你们西工大校办工厂!”林老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