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书吧最新网址:www.69hao.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 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

第138章 《人日》评论和大卖(2/2)

目录
好书推荐: 极道武仙:从下海採珠开始 每日一卦,从坊市散修到长生仙尊 大胤武圣 从血脉玄鉴苟成万古仙族 重生游戏黄金时代:我成世嘉太子 吞噬星空,肝成宇宙最强 摄政妖妃的赤胆忠臣 苟在修仙界吞噬成圣 火影:人在木叶,我叫漩涡面麻 木叶手记

装聋作哑!

不过,官方与出版界的资源倾斜则让《红绸》的传播路径更加顺畅。

中国作协将其纳入“改革文学研讨”重点篇目,邀请研究者专题解读。

《收获》《十月》等顶尖文学期刊主动联系许成军,提出连载《红绸》续篇或刊发相关创作谈的邀约,打破了以往刊物对新人作品的考察周期。

《清明》更是想要趁热打铁,启动《红绸》单行本的编辑工作,将矛盾序言与《人民日报》对《谷仓》的评论一同收录,强化其“时代印记”属性。

陈主席多少还是没被热血冲昏了头,现在这个趋势,单行本必然要发!

但是刚上市一周,你就搞什么单行本?

眼下的资源聚合效应,使得《红绸》在刊发后短短半月内,完成了从“期刊作品”到“文化现象”的跨越。

火大发了!

1979年文学刊物年人均占有量不足0.5本。

《清明》创刊号因矛盾作序已引发关注,迭加许成军“工农双璧”的舆论标签,形成“现象级新作”效应。

上海、bj、合肥三地新华书店出现凌晨排队购刊现象,甚至出现“一刊难求,复印传阅”的盛况。

陈邓科看到《清明》的销售数据嘴笑的都快合不拢!

报表上“130000册”的数字被红笔圈了三圈,边角还沾着他早上没擦干净的馒头屑。

《清明》首印 5万册,加印3次,紧急追加8万册,覆盖全国28个省市新华书店。

规模空前!

比预期的10万册,已经领先一大截。

他突然一拍桌子,报表“哗啦”飞起来,又被旁边的严阵伸手接住。

这一拍,把桌上的搪瓷缸都震得跳了跳,里面的散装白酒洒出几滴,落在桌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13万!真他妈 13万!”

陈登科的嗓门比煤炉上的水壶还响,“我之前跟印刷厂拍胸脯说‘能卖 10万就烧高香’,现在倒好,加印三次还不够!上海新华书店刚才打电话,说今早排队的读者把门板都快挤掉了,让咱再加急发两千册!”

严阵把报表铺在桌上,拿起搪瓷缸给陈登科倒满酒,酒液晃着泡沫:“老陈,你可别忘了,当初还有人说‘许成军太年轻,《红绸》撑不起创刊号’,现在呢?

安徽本土就卖了2万册,凤阳那边的供销社,连仓库里的样刊都被老乡抢空了,要让孩子沾沾凤阳的文曲星!”

王英琦抱着刚拆封的样刊,笑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她从帆布包里掏出袋供销社买的水果,往桌上一撒:“刚才楼下传达室大爷说,

有个首都来的老作家,坐火车来合肥开会,就为了要本带矛盾序言的创刊号,排了俩小时的队,说‘回去跟学生讲,这才是新时期的好东西’!

还有咱安徽作协的同志,刚才送来了锦旗,说咱《清明》‘为安徽文坛长脸了’!”

编辑部的人都看向陈邓科。

陈邓科尴尬的咳嗽一声,挥了挥手。

作协和文联啥关系,他们不知道?

老小子玩这一手是吧!

说话间,编辑部的小年轻们抬着个铝制饭盒进来,里面装着刚从食堂打回来的红烧肉,油星子还在盒盖内侧凝着。

“陈主编!严老师!咱庆祝庆祝!这肉是食堂师傅特意多给的,说‘沾沾《清明》的光’!”

陈登科抓起块肉塞进嘴里,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也不擦,指着报表上的数字跟大伙说:“你们等着!《红绸》单行本咱马上启动,就凭现在这热度,印20万册都不愁卖!到时候咱再请许成军来合肥,开个读者见面会,让那些说咱‘小刊物办不出大动静’的人好好看看!”

严阵喝了口酒,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摸出张皱巴巴的纸条:“对了,刚才一个叫藤井省三的日本人从上海打电话来,

说东京大学想订500册创刊号,还说什么想要翻译《红绸》日文版——咱这刊物,这就卖到国外去了?”

办公室瞬间安静。

大家大眼瞪小眼。

啥玩意?

要干啥!

1979年,内地还处于一个相对闭塞的地位。

80年代谁的作品能漂洋过海出国,那就真好比国足进了世界杯!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炸了锅。

大家不断讨论着出海的可能,严震也是一脸感怀,一个还不到21岁的年轻竟然实现了他们这代人努力半辈子的成果。

后生可畏!

后生可怖!

王英琦忙着给各地书店回电话,小年轻们围着报表数数字,煤炉上的水壶“噗噗”喷着热气,把每个人的脸都烘得通红。

陈登科靠在椅背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手里攥着那杯酒,突然觉得眼眶有点发潮。

从筹备创刊号时的忐忑,到现在销量爆火的欢腾,这一切,都比他预想的还要滚烫。

“叮铃铃——”

桌上的电话又响了,王英琦接起一听,立刻笑着喊:“陈主编!首都《人民文学》的同志打来的,说要跟咱约《红绸》的创作谈,还要转载茅盾的序言呢!”

陈登科猛地站起来,酒都忘了喝:“接!赶紧接!跟他们说,创作谈咱让许成军好好写,保证让他们满意!”

说完觉得不对,“慢慢说!咱现在属于优势地位!”

这么下来。

未来《红绸》的单行本也让陈邓科有了更多信心。

他提笔给许成军写信,关于销量、单行本以及译著的事。

10月7日,许成军收到了一封特别的读者信。

来自nj军区。

nj军区作为华东军事文化建设的前沿。

正亟需符合“二为”方向的优秀作品充实部队精神生活。

《红绸》的出现恰好补足了这一环。

要知道,nj军区覆盖安徽、魔都、江苏等《红绸》与《谷仓》传播的核心区域,报刊发行网络与地方文化系统联动紧密,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工农双璧”“改革文学开拓者”等舆论热点。

最重要的是,老山战役nj军区也有不少战士参加。

许成军一大早拆开邮递员老王带来的信封。

说实话,他还是不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实在低效。

但是,电话在中国逐渐开始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

在此之前,中国的电话普及率极低,1978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38部/百人。

1982年11月,中国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1984年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推动了电话事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家庭用固定电话开始真正进入百姓家并慢慢普及。

拆开信封,熟悉的红星映入眼帘。

“(79)政文函字第18号

许成军同志:

您好!近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对您的作品《谷仓》《红绸》的评论与报道,已在我军区广大指战员中引发热烈反响。作为扎根安徽农村、兼具知青与创作者双重经历的新锐作家,您以敏锐的时代洞察与鲜活的文学笔触,既在《谷仓》中捕捉到农村改革的萌芽脉动,更在《红绸》里刻画出战争年代军民相依的人性光辉——这种“扎根大地、观照人心”的创作追求,与我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也为新时期部队文艺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

扫到这,许成军大概知道对方想要做什么了。

但是无疑他得同意的。

别说给钱,不要钱也得上啊。

(本章完)

目录
新书推荐: 穿书七零,换嫁高冷硬汉后被宠上天 华娱:塌房系顶流,又又又塌了 八零:手握空间撩糙汉,假千金她贏麻了 被全网黑后,我靠种地爆红全网 离婚后,她光芒万丈 捡了株小仙草,五个舅舅追着宠 互相敌视的仙子们,总想让我墮落 东京:我顺走了校花的贴身系统 错嫁后她成了第一财阀夫人 御兽从成为开拓区领主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