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南北差异(1/2)
第275章 南北差异
刘邈返回金陵,甄俨、甄尧也跟着一并前往江东。
同样的。
在河北,不仅仅是刘邈被妖魔化,江东同样是被妖魔化,金陵也是一样如此。
二人来此前听过金陵的传闻,尽是些负面的消息。
什么家家贫困,人人困顿。
许多人被夺走家产之后,甚至是连穿的绲裆裤都没有,只能光着屁股上街……
可当二人真的来到金陵之后,却都是惊的睁大了眼睛。
“这……当真是江东?”
即便没有那些诋毁刘邈的话,在北方士人的传统认知里面,江东也该是一片不毛之地!
可现在,他们看到了什么?
比之邺城还要繁华的城邑市肆,其中西市还有靠近淮河的地方,更是叫人梦回昔日的雒阳!
荆州、蜀地、交趾的商贾都来到此地贸易,荆州的白瓷、织物,蜀地的蜀锦、铜铁,交趾的象牙,珍珠,这些在北方都极为珍贵的货物却是能够同时出现在金陵的市肆中堆成小山。
仅仅是货物充足倒也罢了。
甄俨、甄尧很快就发现金陵的百姓、士人也都与中原、河北不尽相同。
因为均田制的颁布,同时在南方强势的打压豪族,抑制兼并,使得官府能够直接按照土地数量轻傜薄赋。
而税收降低,也就意味着百姓有了剩余。
而这些剩余,就能促进百姓去购买更多的货物。
而这带来的影响,便是金陵百姓的生活面貌明显要胜于邺城百姓。
之前鲁肃曾经去过邺城,还以为当时金陵百姓的吃穿并不如邺城百姓。
但短短数年的时间,金陵百姓的生活水准就反超了邺城百姓。
兄弟二人亲眼看到,市肆内、码头上卖肉、卖鱼的百姓络绎不绝。
尤其是码头处,动辄就是成船成船的大鱼从东面大海中运来,然后供金陵百姓所分食。
有了肉食的滋润,这些百姓自然是红光满面,哪里有半点乱世之象?
如果说,见到百姓如此,他们尚能接受,那江东的“士人”可就完全让他们大开眼界。
士人,原本就是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的人。
其财富、势力不如世家贵族,但掌握的学问又让他们凌驾于庶民之上,并逐渐产生了自己的骄傲和影响。
可现在,至少在江东,士人的骄傲被刘邈打了个稀碎!
随着江东境内广泛设立庠序,以及效仿襄阳的“文昌门学”,江东的学术阶级混乱到了极致!
无论是士族子弟,还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亦或者是商贾、工匠的子弟,只要能够拿出一贯铜钱来,纷纷可以进入庠序求学。
甄俨、甄尧就看到,有的士子刚从庠序中出来,转头就回到市肆中帮自己父母去杀鱼卖肉的。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虽然士人们都推崇“有教无类”,可当这种“有教无类”真的出现后,这两名来自河北的士人反而破防了。
识字,是一种特权。
士人的身份,也正是凭借知识才能凌驾于庶人之上。
可现在,只要钱财就能获得知识,那将来士人的特权难道还能保住吗?
“刘骠骑如此,必然引来祸患。”
尤其是当两人知道这庠序内传授的,竟然只是些最基础启蒙用的蒙童之学,更是让他们痛心疾首。
“学文而不学圣人大义,那就算识字又有什么用呢?”
甄尧甚至还闯入到一所庠序内,询问上面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你收到钱财就将他们认为自己的学生弟子,而不去仔细辨别他们的品行,这难道能够称为良师吗?”
对方一听甄尧操着北方口音,便也是见怪不怪。
“荀子曰:性本恶。”
“孟子曰:性本善。”
“人的本性,便是圣人都看不透,更何况是我呢?”
“再说……我只要教他们识字即可,如何管的了其他事情?若是弟子犯错还要牵连老师,那天下恐怕就没有人愿意教导弟子了吧?”
同时,这教书先生也是看出甄尧的用意。
“收受钱财,已经是天下莫大的公平了。”
“难不成,像之前那样,要向老师递上投刺,言明自己的出身,这才算是正道吗?”
“还是说,是有的人感觉害怕,所以讨厌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金陵的庠序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英教育”。
相反,一间庠序,五六间屋舍,每间屋舍中甚至是能够挤上五、六十个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