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南北差异(2/2)
如今这数百名学生都被两人的争吵吸引,不免好奇的往甄尧这里看来。
甄尧被揭穿之后不由恼羞成怒,还是甄俨强行将其拉出庠序,才免得让人继续看他们笑话。
甄俨将甄尧拉到无人之地这才训斥他:“我等本就是前来江东避难的,哪里能够那般惹人注目?”
甄尧还想说什么,就被甄俨制止:“毫无疑问,河北、江东虽然相隔不远,但其景象已经全然不同!”
“我等要做的,也不是让此地变成河北,而是尽快适应,明白吗?”
甄尧的不忿渐渐平息下去,不过还是有些羞恼道:“适应?如何适应?”
“我等在北方,大家都是同气连枝,只要拿着投刺前去拜访,自然就有了往来。”
“如今在南方,既无关系,又无钱粮,应当如何度日?难不成兄长真的想要均得几亩田地,然后在土中耕耘吗?”
他们是士人!是骄傲的读书人!更是家财万贯的豪族!地主!
让他们扛着锄头去锄地?抱歉,这么羞先人的事情他们实在做不到!
甄俨则安慰道:“稍安勿躁。”
“便是江东再与河北不同,也该是有我等的活路的!”
甄俨着急尽快在江东安顿下来,最先想到的,便是用钱财去购买土地。
但是三长制下,刘邈政权对土地的控制力度显然不是河北能够比拟的,找了一圈,愣是买不到许多土地。就算能够买到,那也是远高于市价,基本上杜绝了大地主的诞生。
不过没关系!
甄俨对这样的事情见怪不怪。
“总会有机会的!”
甄俨说的机会,就是“农贷”。
“农贷”之事自古有之,也是百姓最为恐惧的东西。
一场天灾人祸,就会让许多百姓不得不去借贷,然后利滚利,并最终输掉自己的田产。
这种事情,简直是见怪不怪,而且不可避免。
即便江东近些年因为兴修水利,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天灾,但“人祸”这样的事情,可不是想避免就避免的。
尤其如今正是乱世。
而乱世的每一颗尘埃,落到个人身上便都好似泰山一般沉重。
甄俨的目标就是找到这样的人,然后去做贷款生意,并再次重新成为地主豪族。
虽然如今江东有政策上的保护,但是甄俨相信,总归会有人走投无路!
这是必然存在的事情,哪怕刘邈将法律制订的再完善,将制度制订的再完美,也依旧会有这样的漏网之鱼。
或许一开始,这些人只是不起眼的小鱼小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人只会越来越多。然后这些人便会再一次成为佃户,成为奴仆,催生另外一批地主豪族的出现。
这,无可避免!
可就当甄俨自信满满的去找这种人的时候,江东的现实又一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傻子才借贷!滚蛋!”
甄俨这才发现,在江东竟然还有另外一个“兜底”机制!
随着贸易的往来以及“文昌门学”还有“冶城”、“近海捕捞”等事物的普及,本来那些走投无路的百姓反而是有了全新的选择。
若是家中真有了什么困难,完全没有必要去问商贾借贷,反而是能够转身“进厂”。
随着铁器、布匹的需求暴增,匠人的俸禄同样也是水涨船高。
以往培养一个匠人,恐怕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但随着“文昌门学”传出的“流水线化生产”,却能让人只掌握一个步骤就能去作坊生产。
如此,便大大降低了匠人的学习成本。
金陵的百姓,就算是真的有什么难处,也会立即投身工坊,去打个短工,赚取钱财。
毕竟,金陵的百姓,大都是从江北跟着刘邈渡江来的流民。
没人比他们更懂失去土地,成为佃户的滋味,所以不到打死,他们是绝对不会再去问那些有钱的商贾豪族借债,将自己的田地抵押给对方。
而且历代官府,本身就有给百姓低息农贷的政令。
刘邈政权又是初创,那些高率贷、府库亏空一类的恶习暂时还没有沾染上,更是让甄俨这样有点小钱的有钱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
毕竟。
一个是骠骑将军、汉室宗亲,刚刚逼得袁绍签订了《琅琊之盟》的刘邈,另一个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河北人,傻子都知道选哪个!
在这两层兜底下,基本不存在甄俨幻想中那种“走投无路”的百姓。
就算真的有,这些人也被本地的商贾“消化”,哪里轮得到他一个外人?
甚至有同样放贷的商贾听到甄俨竟然敢来抢自己的生意,干脆就是找人将他揍了一顿,让他滚远一点!
甄俨、甄尧怎么都没有想到,在河北混的风生水起的自己,在江东竟然成了这样!
顶着一双乌黑的双眼,甄俨无奈道:“现在,只能去求小妹……去与刘骠骑知会一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