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86:桂榜题名,谁家无名(1/2)
第86章 86:桂榜题名,谁家无名
乡试放榜,有着一套固定的流程。
在日期时辰上,又有不成文的规定,基本选择寅日,而或辰日,这就是另一个名称“龙虎榜”的由来。
今天恰好属于寅日,名为虎榜。
张榜自有讲究,首先是贡院之外,然后州城衙署,再到下面府城,各地县城等地,都会抄录榜单公之于众,接受广大民众的围观和传诵。
而众多考子,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的,他们前来考试,考完之后,俱是会留下来,等待揭榜。
倒不用去现场看榜,留在住所中即可,会有报喜人手持红条骑着快马送来捷报。
一路鸣锣,唱诵其名,引得无数人观看热闹,堪称盛景。
这还是乡试,若是进士及第,则更为盛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绝非说说而已。
对于这些场面,陈氏祖地已司空见惯,每隔三年,便上演一次。
纵然如此,但每一届依然隆重以对,没有丝毫怠慢。
宗族传承,更新换代,至关重要。
以族长陈寿齐为首的一众族老,各房家主,无一缺席,再加上中生代、新生代等陈氏子弟,可谓济济一堂,全部汇聚在宗祠所在的坡地之前。
等捷信报喜完毕,今届所有中举的子弟便会换上公服冠冕,登上台阶,进入宗祠进行祭祖典礼,并接受祖荫护持,享受宗族荣光。
在场人数太多,习惯以房为单位,各成阵营。
其中旗帜招展,各式罗伞撑开,颇有几分竞争比斗的意思。
水流都会争长短,何况偌大的一个名门宗族?
从来都不会缺乏明争暗斗。
当初陈寿年打破常规举荐陈晋,陈晋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争议之中,不过他行事低调,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藏书楼内,几乎没有其他的交际关系。别人就算想来挑刺,也寻不到由头。
今天,是继上次的祭祖仪式后,陈晋第二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此之前,陈寿年询问过他的意见,是留在旧衣巷那边呢,还是进入祖地来。
陈晋选择了后者。
今届六房无人参加乡试,他若不来,便没人举旗,便辜负了陈寿年对自己的诸多帮助扶持。
不过陈寿年对此自有顾虑,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万一陈晋落榜,便会受到千夫所指,遭受诸多讥讽,甚至怒骂。
无异于自取其辱。
那样的话,留在旧衣巷无疑要好得多。
但陈晋态度坚决,淡然道:“今时今日,如果我没有勇气来面对这些要看笑话的人。他日回去,又怎有勇气去面对可能要取我性命前程的赵县令?”
听到这话,陈寿年为之动容,郭瑷看向陈晋的眼神,更是异彩连连。
所以陈晋便坐到了这一把交椅上,坦然面对无数异样的眼神,以及各种飘入耳朵的嘲笑讥讽。
随即眼观鼻,鼻观心,入定养神,恍若无人之境。
见到这一幕,陈寿齐等族老微微颌首,流露出赞许之意:别的不说,光这份养气功夫便不是假模假样做得到的。
对比其他族中考子,他们大都紧促不安,一个个伸长脖子往前看,希望能看到报喜快马的到来……
得得得!
就在此时,马蹄声响,铜锣声中,有人远远大喊起来:“恭贺陈府少老爷和恩乙丑科高州郡乡试中式第一百一三名……”
“中了!”
第三房阵营中,一名三十来岁的考子激动地跳起来,紧握双拳,高呼出声:“我中了!”
喊完之后,两行热泪滚烫而出,竟已是泪流满面。
周围众人,没有人笑他失态,而是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然后齐声道恭喜。
第一百一十三的名次,几乎属于吊车尾的了,但中了就是中了。
只要中了,就是好的。
常言道“银进士,金举人”,这称得上真正的鱼跃龙门。
那陈和恩团团抱拳,以表感谢,自有家人随从去迎接报喜人,给予大笔赏钱,然后请到边上凉棚歇息,吃茶。
帷幕揭开,后面每隔一阵,便有报喜人飞马而至,高声诵名。
中举的名次也水涨船高,从百名开外,很快进入到几十名内。
其实乡试排名并没有实质价值,这一点不同最终的殿试,殿试分三甲,是真分了档次。
而乡试百名之外和前面的几十名,基本都一样的待遇。
然而不管什么人事,只要定了名次,那名次之争就不可避免,谁都希望自己能名列前茅,特别是第一名。
说出来的份量都是不同。
比起名次,族长陈寿齐他们更在意的是中举的人数。
这些年来,整个宗族青黄不接的势头已经凸显,不止进士,举子的数量更是锐减,长期以往,不是办法。
就看今届能否扭转颓势了。
大概一个时辰后,第六个报喜人终于出现。
这次中举的是出身大房的陈学文,乃是陈学杰的堂大哥,接连落榜多届后,他也得以考中,名列第十二。
这个名次可不算低的。
同时意味着,本次的捷报差不多要到头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