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后期製作(1/2)
第104章 后期製作
“嘘,这剪辑室可真够简陋的。”
李子成也是第一次进长影厂的剪辑室,毕竟这地方很私密,轻易不让人进来的。
他要不是电影的副製片主任和编剧,还负责把控整部电影的脉络,也是进不来的。
而七十年代的电影剪辑室,给了他亿点点的震撼。
没有!
什么都没有!
就一张小小的台子,上面摆放的居然是可携式剪辑器。小小的一个,还没有小霸王游戏机大呢。
除此之外,就是剪辑器上方横著一根白炽灯灯管,这是用来查看胶片影像的。
“电影不都是这么剪辑的吗?难道有不一样的?”
刘瑛招呼李家三口坐下,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態。
“我看国外的杂誌上说,欧美的电影剪辑,已经用到了平板剪辑器,莫维拉已经被取代了。”
李子成当然不是从杂誌上看到的,而是熟知电影工业的发展歷史。
具体到电影剪辑领域,一开始的剪辑是完全手工的。
就是胶片、剪刀、胶水,剪辑师按照导演的要求,將胶片剪开、粘合,工作相对单一,但需要心思细腻。
因此一开始的电影剪辑师,几乎都是女性。
1924年,第一台电影剪辑器面世,就是莫维拉生產的。
那种剪辑器很大,有点像电动车上面蒙了塑料棚子。有意思的是,最开始这种剪辑器是作为家庭放映机售卖的,但是销量惨澹。后来改为电影剪辑器,结果大行其道。
到了二战期间,莫维拉生產的可携式剪辑器开始流行,並且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中国电影事业多是从那个时期延续下来的,又因为长时间的封锁,加上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所以在电影製作的器材领域已经严重滯后。
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平板剪辑器,国內应该还没有。
所谓的平板剪辑器,就是一座桌面大小的工作檯。这种剪辑器已经可以自动传导胶片,並且附带屏幕,可以让剪辑师实时查看到工作的画面。
当然了,即使这种剪辑器现在进入了国內也不大能够应用。
因为这玩意儿是需要电力驱动的,而在国內大部分地区,电力还不够稳定。
算了,手动剪辑就手动剪辑吧。条件有限,李子成也不是不能吃苦。
他也拿过来一台剪辑器,又拉过来一盒胶片。
李庚看到,嚇了一跳。
“哎哟,小犊子,別乱碰,这玩意儿是你能糟蹋的吗?要是剪废了,重新冲洗多不少钱呢。”
李子成拉出胶片盒前面的空白部分,笑道:“我不是没玩过嘛,就隨便试试。”
见他摆弄空白部分,李庚这才安心下来,重新坐了回去。
可就在他的屁股刚刚坐稳时,李子成已经拉出了成片部分,拿到白炽灯底下对照了一下,咔咔咔就动起手来。
李庚脑瓜子喻地一声,几乎当场脑淤血。再想要衝上来阻止时,眼神已经和贝聿成、
刘瑛一样,全都目瞪口呆。
因为李子成的手底下,剪辑出来的胶片已经被他用胶水妥善粘好了。不但粘好了,甚至严丝合缝,不仔细看都看不出黏贴的痕跡。
李庚三人可是经常泡在剪辑室的,当然明白剪辑的技术含量。李子成这一手露出来,
完全镇住了他们。
就连刘瑛都有点傻眼,赫然发现李子成的技术好像比自己更厉害呀。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
真以为前世的行业大佬是胡吹的?
哪怕在数码时代,但胶片该怎么玩,那可是必修课。
光是这一手胶片剪辑,李子成当初就练的欲仙欲死,到了看见胶片就想吐的地步。
李子成把剪出来的片段放在灯光下,展示给李庚和贝聿成看。
“妈,这段按照这个节奏来如何?”
儘管只是小小的16毫米的胶片,不贴近了根本看不清,甚至还没有顏色,但贝聿成作为经验丰富的导演,脑子里已经出现画面了。
“你打算在这里用长焦的那些镜头?”
李子成剪的这一段,就是他在金祖峰上拍摄的景色。
“这一段要展示北国的辽阔和壮丽,只有长焦镜头才能体现出这种感觉来。”
其实拍摄的时候,因为没有监视器,所以並不能知道哪种效果好。因此李子成是三种焦距的镜头都拍了一遍,现在要做的就是从中选取。
虽然还没有成片,但是胶片这么一拉出来,哪种镜头的效果更好,已经一目了然。
李庚还不信,又將短焦的胶片拉出来,这么一对比,也没脾气了。
“你咋会剪辑的啊?”
“我会到多了,您儿子啊,可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李子成自吹自擂,这一次再动手剪辑,谁也说不出话来了。不但如此,他还能一边剪辑,一边指导刘瑛选取画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