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南龚北朱(1/2)
第122章 南龚北朱
“我觉得《额尔古纳河右岸》放在头版比较好,这篇文章思想足够深刻,內容瑰丽而奇幻,成子在其中使用的写作手法也值得推崇。”
既然李子成无所谓,燕京文艺的编辑们就开始討论起来。
林靳澜態度明確。
他实在是太喜欢《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风格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这篇文章读起来,很有《闯关东》的架势,但更加的悲壮。那种和时代、时间对抗的勇气,读之令人心潮澎湃。”
支持他的人不少,纷纷发声,一时占据了上风。
“我推荐《风声》,这篇谍战小说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之上推陈出新,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一定会大受欢迎的。”
张德寧也开口了,但想法和別人不同。
“小张啊,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搞文学,首先要注重挖掘文学作品里面的思想性、艺术性,向大眾推荐真正好的作品。”
陈世崇也是林靳澜一派的,並且站在了更高的高度去反驳张德寧。
而张德寧这一边呢,支持她的,多是年轻编辑,话语权不够,越来越式微。
眼瞅著大局將定,张德寧突然看到李子成在一旁笑呵呵的,一副没事人的样子,她就很难受。
“成子,这两篇小说都是你写的,你觉得哪个放在头版好?”
怎么又找上自己了?
李子成摊手。
“我不是说了嘛,我无所谓呀。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怎么排版,那是你们编辑部的事啊。”
“嘿!”
张德寧当场拍了桌子。
“我说你这个作者怎么回事?啊?这不是你的作品吗?爹妈生孩子还得操劳一辈子呢,你写完了书就不管是吧?”
和她暴跳如雷形成鲜明对比,李子成云淡风轻。
“这话说的,孩子能长大,小说是能变厚啊还是能变长啊?一部作品完成之后,其实就和作者没啥关係了。怎么解读,那都是读者的事。”
说到这里,他就想起了昨天的事。
“昨儿个在北电,几个学生要將我的《伐木人》排练成话剧,我就说了几句,好傢伙,居然说我不懂小说。所以啊,书,咱写完了。其余的,咱就不掺合了。反正你们燕京文艺也不给钱,我的付出没有价值啊!”
一群人听的又古怪、又想笑,又脑壳痛。
李青泉率先做出批判。
“李子成同志,你的资本主义思想要不得。怎么能开口、闭口就提钱呢?没钱就不写书了吗?我们写书是为了什么?不搞清楚这个,是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的。”
“好作家稿费更多吗?”
李子成一句反问,就给李青泉乾没电了。
隨后李子成才笑嘻嘻地道:“我呢,主业是拍电影的,不是作家。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赚点生活费,没想那么多。”
刘恆气哼哼地质问道:“你这话骗的了別人,骗的了我们?你只为了赚生活费,就能写出销量几百万的文章来?”
“恰恰因为我要赚生活费,所以我才能写出销量这么高的作品来。”
编辑部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陷入沉默之中。
李子成的话,一开始让他们觉著无理取闹,但是仔细品味品味,赫然发觉有点东西。
最后还是李青泉开了口。
“成子,你仔细说说。”
要我说,我就说唄。
“这写书啊,其实和做买卖是一个道理。做买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把东西卖出去赚钱嘛。那怎么才能把东西卖出去呢?当然是顾客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唄。如果顾客需要鸡蛋,你却卖饲料,那能卖出去吗?不行吧?所以,要想作品销量高,当然是读者喜欢看什么,那就写什么。这也就是你们燕京文艺抠门,要是按版税给我结算,我都成百万富翁了。”
这年头国內虽然没有施行版税制度,但作为刊物的编辑,这些人不可能不懂。
而李子成说的道理,也是比较浅显的,他们很快就明白了。
“按你这意思,《风声》会比《额尔古纳河右岸》受欢迎?”
“呵啊——
这个问题,李子成都不屑於回答。
因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除非李青泉等人睁著眼睛说瞎话。
既然如此的话...
“那个,我觉得吧,《风声》作为头版也不错,毕竟故事通俗易懂嘛,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文学的魅力。”
李青泉眼珠子向天,张口就是大道理。
“对对对,《风声》在写作技法和结构处理上非常具有新意,开了国內写作的先河,
值得整个文学界深入研究。”
林靳澜也是言之凿凿,仿佛刚才大肆吹捧《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跟他没有血缘关係似的。
其他的人也纷纷附和,一致认定,《风声》才是放在头版的最好选择。
他们绝对不会承认,是几百万的预期销量让他们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以说,什么理想、什么艺术,在实打实的收益面前,都是浮云。
“成子,眼瞅著中午了,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走,姐请你吃食堂。”
“啊?我就这待遇啊?”
他还寻思著,自己巴巴送来两篇稿子,怎么也得混一顿全聚德啊。
这回轮到张德寧呵呵了。
“姐们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还有一大家子要养,请客的事,记著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