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研討会(2/2)
恨不得取而代之。
一路来到国谊宾馆,公沐、鄂樺、巴老和李小琳自然已经在等著了。
他们四个,也会参加今天的研討会。
前两者是李子成所属作协的代表,后两者是作品发表刊物的代表。
“怎么样?有没有紧张?”
见了面,巴老笑呵呵地询问。
“您又不是不知道,我就是个没心没肺的。您看,面色红润,精神焕发,我昨晚睡的那叫一个舒坦,就差睡不醒啦。”
一群人哈哈大笑,公沐调侃道:“行,有大將军雷震於前而不变色的能耐,到了研討会上不会被人笑话了。”
巴老关心问道:“发言稿准备了吗?”
李子成明白,他这是要过目,赶忙从兜里拿出来递了过去。
巴老一目十行,草草瀏览了一遍。再抬头看李子成的时候,目光深处明显带著惊。
“大势如潮,风雨交织。可能看明白大势所趋的,又有几个?你很好,保持住。”
李子成当然明白他为何会这么说,微笑著点点头。
“今后还少不了您老人家指点。”
巴金在他的扶下起身,信步起行。
“你呀,只搞文学和电影,未免有点可惜了。”
李子成亦步亦趋,小心看护。
“不管做什么,只要於国有益,便是好的。”
巴金停住脚步,满脸欣慰。
“不错,不错。年轻人能有你这样的认知,殊为难得。怪不得老人家.“”
似乎想到了什么,后面的话却不说了。
李子成这个急啊。
就算你是文学宗师,你也不能这么断章啊。
老人家说什么了,这可关係重大啊!
奈何巴老不想说,李子成也没办法撬开他的嘴啊。
一行人下楼,来到了会议室。而这里,早已热闹非凡。
“巴老,您可算是来了。我们是群仙毕至,只等真君啊!”
一个笑容儒雅的人快步迎了上来,明明已经满头发,但是在巴老面前还是持晚辈礼。
“哈哈哈,今天能和文学界诸位贤达共聚一堂,畅谈文学新气象,也是我的心愿啊。”
知道李子成不认识,他便给介绍了。
“这位是张光年同志,人民文学的主编,今天的主持人。”
这名字在年代文娱里面可是如雷贯耳,远远不是张德寧这种小杂菜能比的。
“张主编,感谢人民文学的厚爱,给予了我这样的舞台。”
张光年仔细打量著李子成,发出了和別人一样的感慨。
“初读《伐木人》的时候,便感到一股子无所畏惧的锐气。我就在想,这篇小说的作者一定是个年轻人。就是没有想到,居然如此年轻。”
他拍了拍李子成的肩膀,感慨万分地道:“如今文学界正在復甦,虽然好作品、好作者开始不断涌现,但文风如你这般轻快、昂扬的,还是少见。怎么样,什么时候给我们人民文学也送点好的稿子?你以后常在京城,就不要千里迢迢地送到上海去了,何必大费周章呢?”
“矣,张主编,您这当面挖墙脚,过份了啊。”
巴老还未如何,李小琳开始护食,甚至还將李子成拉到了身后,虎视耽耽地看著一屋子的同行。
“早就听说江南虎踞龙盘,抢人抢稿如抢劫,今日一见,名不虚传啊。”
又有人闻声过来,调侃起李小琳来丝毫不见嘴软。
李小琳也是无奈。
別看她是收穫的负责人,但实际上扯的是巴老的大旗。
而在这里,隨便哪个人都让她发忧。
“秦主编,你们当代臥居首善之地,名望天下景从,就不要跟我们小门小户地抢人了吧?”
得知是当代的主编秦照阳,李子成赶忙乖巧地打招呼。同时也终於感受到了,这次的研討会规格不是一般的高。
事实也是如此。
当研討会召开后,张光年亲自主持,先是介绍了一下与会的人员。
除了巴老、李小琳、公沐、鄂樺之外,还有当代的秦照阳、十月的苏予、作协的刘白宇、文联的林墨涵、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严文景,全都是执掌中国文学刊物的顶级大佬。
除此之外,还有当下文坛出名的几位作家,刘昕武、冯驥材、諶蓉等。
放眼看去,明显官面上的人比较多。
与其说这是一次文学研討会,倒不如说是一次政治风向的討论会。
但见每个人都神色平常,显然在来之前都已经得到通气了。
李子成坐在其中,年轻的有些过份,就算是端茶倒水都犹显不足呢。
结果却是研討会的主角。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文学界诞生了一部特殊的作品。其中没有沉重的文字,
也没有沉浸於过去,反而在悲苦中歌颂希望,在绝境中讚美生命,诚如我们的当下,正在拋弃过往的沉重负担,要迈步走向新的前方。今天邀请大家来,就是要畅谈一下在新时期当中,我们的文学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我们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让文学成为国家、
民族、社会前进的助力?”
张光年洋洋洒洒做了开场白,也直接点明了研討会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