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改变中国电影的机会(1/2)
第139章 改变中国电影的机会
艺术的定义是很模糊的。
而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定义的权力。
这是时代赠给欧洲人的福利,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受害者。
唯独不同的,就是美国人。
在这方面的话语权上,美国人是可以和欧洲人分庭抗礼,並且占据上风的。
哪怕欧洲人对美国的电影之以鼻,但美国人从不认为自己的电影就不是艺术。
工业艺术也是艺术,科技艺术同样也是艺术。
而实际上,工业艺术和科技艺术的厉害,又远远超过了思想和人文界定的艺术。
前世的欧洲电影就被好莱坞大片打的溃不成军,丟城失地,最终只能在有限的几个电影节上圈地自萌。
而广大的欧洲民间,人们压根就对他们所谓的艺术电影一点都不感冒。
偏偏令人无奈的是,在遥远的中国,还有那么一群站不起来的人。
都2025年了,还要去拍摄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去欧洲的电影节上摇尾巴。
既然有机会,李子成就赤裸裸地將其中的道理和规则给揭开,也让黄震等人目瞪口呆这是他们连想都没有想过的领域。
之前在工作中和中国的电影人沟通时,听著他们对於欧洲电影的吹捧,也难免生出低人一等的认知来。
反正中国是贫穷落后的嘛,要多多向西方国家学习。
电影领域也学习就是了。
结果李子成將面纱揭开,才让他们意识到这里面居然存在著巨大的陷阱。
时间到2020年后,中国的观眾早已对欧洲电影祛魅,知道欧洲电影就是空中楼阁,是少数人的封闭城堡。
但是在这个时代,中国人可看不到这一点。
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名號还稳压奥斯卡一头呢。
谁能想到从观眾市场去看待欧洲电影呢?
但群眾这个概念,在中国有著不一般的意义。李子成从这个角度下手,自然会引起国家的重视。
诚如他所说的那样,欧洲电影好不好,到欧洲的民间问一问就知道了。
虽然现在好莱坞还没有凭藉强大的实力在全世界肆意扩张,但欧洲观眾喜不喜欢那些堪称歪门邪道的艺术电影,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只要让国家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那么扭转中国电影界乃至文艺界的认知,將会变成可能。
当然了,李子成说这些,也有现实的自的。
“老的电影人,固然经验丰富,技术嫻熟,但他们的认知和理念,已经很难改变。中国电影要想发展,是指望不上他们的。现在各大艺术院校大量招收新生,显然国家也是在为未来的文艺领域储备人才。可要是再让他们在学院里接受这样的教育,等他们出来后,
情况將不会有任何转变。恰好我们这个项目缺少大量的人手,如果可以的话,不如让现有的院校生加入进来,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新的电影理念,各位领导觉得如何?”
李子成门上了北电的78级。
第五代导演群体,不是天生就那个样子的。
他们也是在接受教育和从业阶段,受到了太多的影响才变成了令人惋惜的模样。
既然有机会,为第五代导演群体重塑精神认知,李子成还是很愿意去做的。
他的理由也很正大光明。
光在学校里闷头苦读有什么用?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啊。
这年头的北电还是很穷的,摄影机、胶片都不富裕,所以学生们根本没有多少实操机会。
把他们弄到剧组里来,在自己的魔下实地参与电影製作。能够看到、学到的东西,不比单纯的课堂更好?
当然了,这种事他是无能为力的。
他跑去北电沟通,人家肯定不理会他的。
但现在带著国家任务的性质,要是能说动部里的三大领导出面,那机会就大了。
现在就看黄震等人认不认可他的理念了。
各大影视院校的老三届,为什么人才辈出、成果辉煌?
除了影视行业百废待兴,人才奇缺,给了他们发挥的机会之外,国家的重视也是重要因素。
如何培养这些人,使之成为能够为国所用的人才,国家显然也有思虑在其中。
只可惜,现实问题让第五代导演的发展,严重落后於国家发展的速度。
他们受到了太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取得的成就和製造的麻烦一样多。
还有由状状这样的,几乎职业生涯断送的。
院校里的教学情况如何,学生们的状况如何,其实黄震等人是不太了解的。
他们的位置太高了,工作繁忙,很难去关注具体的基层工作。
但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这个理念,他们还是奉为圭泉的。
“你说的情况很重要,我们会仔细研究的。至於调遣院校的学生来参与项目,还需要和院校方面沟通一下。”
说到这里,黄震看向司徒惠敏。
“这件事由你来跑一趟,如何?”
司徒惠敏知道他为何这么说,毕竟他儿子是北电导演系的系主任嘛。如果这件事能够成行,负责的人肯定是司徒兆激。
“那我就去一趟。”
这个年代官员的行动力都很强,会议结束后司徒惠敏叫上李子成,直接就去了北电。
如今的北电院长是卢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