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第六十二章(2/2)
很快,他们抵达了第一道防御圈。
陷阱与掩体极大地限制了敌军的推进,儘管明军兵力处於绝对劣势,但仍有机会从容撤至第二道防线。
撤回第二防线后,敌军紧隨其后压上。
蒙古轻骑兵骑乘骏马,捲起漫天尘土,如洪流般汹涌袭来。
“准备!”
李武居高临下注视著这一切。
下方敌军毫无阻碍地推进,连火銃的威胁也未触及。
昔日横扫全球的蒙古帝国以重装骑兵与火器为核心,轻骑兵为辅助,而如今的蒙古早已今非昔比。经歷数次失败后,它无力负担先进武器的供应。如今可依靠的唯有轻骑兵。
然而,当前局势依然令人鼓舞。敌军至今未展露任何抵抗跡象,显见其已陷入困境。七百米、五百米、三百米……当距离第二道防线仅剩三百米时,李武下达命令:“射击!“
这是轻骑兵射程的极限,超出此范围连最精锐的射手也无法命中目標。
顿时,投石车拋出陶瓷弹,火炮喷吐金属弹丸,远程**齐射,密集的弹幕覆盖而来。
“轰——“
密集的**声震耳欲聋,普通人听来不过嗡鸣一片。
前锋骑兵尚未明白髮生何事,便已被烈焰吞没。
尸骸堆积如山,人与马的残肢交错叠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后续部队。
后续骑兵不明所以,只见前排同伴瞬间化作碎片。
“哗啦——“
衝锋的洪流被骤增的**挡住。
骑兵撞向这道尸墙,虽摇撼多次,却始终未能突破。
鲜血渗出,匯集成泽,將战场染成血红。
这片赤色泥沼困住了所有进攻者,使他们动弹不得。
但僵局持续,后方不知情的士兵仍在高速逼近。
“不——“
尸积如丘。
无数尸骸堆积成山,鲜血匯成溪流,蜿蜒流淌,地面满是血色泽地。
沼泽中万马狂奔,许多人迷失方向或无力回天,依旧驱赶坐骑前行。
一波波衝击如潮水般拍击山丘,最终自身化为其中一部分。
李武一方的重型武器严阵以待,不断向外释放强大火力。
这是菊尔汗发动攻势的第三日。
在战场遍布各地的情况下,明军的伤亡尚不足百,但菊尔汗的部队已折损数千人。
李武所提出的弹性防守策略犹如一块海绵,每当菊尔汗发起攻击,这团“海绵”便会收缩;然而,无论菊尔汗如何强化攻势,都无法进一步损害明军。一旦菊尔汗停止进攻,明军则迅速恢復原状。
经过多次尝试进攻却损失惨重,菊尔汗的军队始终未能突破明军的防线,士气开始低落。
李武判断,此刻正是发动反击的最佳时机,因此已著手集结兵力。此次反击的部队主要由投降的蒙古骑兵及新建的新型骑兵构成。
临行前,蒙古各部首领目睹了这支新式军队。他们身披与其他士兵截然不同的鎧甲,由金属板覆盖全身,在阳光下闪耀夺目。头盔形似水桶,仅双眼处留有横向缝隙供观察。
这些骑士手持长达三至五米的长柄骑士枪作为主武器,此为李武军事改革的核心之一——板甲骑士。
西方当时已掌握板甲製作技术,李武亦成功在东方研发出同类鎧甲。理论上,板甲在防御力与灵活性上远超传统鎧甲,但其显著短板在於行动不便。
李武曾在前世看过有人穿著板甲翻滚的视频,而当他自费购置一套后发现,儘管某些动作仍可完成,却需耗费更多体力。
故此,明朝中期並未配备板甲。彼时的敌人多为擅长轻装作战的倭寇和机动性强的蒙古骑兵。
对付倭寇时,或是追逐对方四处奔波,或被其追击逃窜。若身著板甲,很可能如歷史上法国人般深陷泥沼溺亡。
至於对抗蒙古……
穿上板甲便只能尾隨仅披皮甲的蒙古骑兵扬尘而去了。
即便后来西方因板甲笨重而逐渐弃用,价格虽降,但对於负债纍纍、拖欠军餉多年的明军而言,资金匱乏仍是难题。
然而,如今的情况已非往日可比。
李武正筹划一场大规模反击,唯有装备精良的板甲骑士衝锋才能扭转战局。为此,他已筹备多时,目標清晰:板甲骑士突破敌阵,分割围剿敌人,后续轻骑兵与明军骑兵扩大战果。
近来,蒙古士兵尝到了明军的补给——罐装蔬果,夜盲症因此得到缓解。
夜幕降临,李武下令全军待命,隨即发起突袭。“踢踏……”密集的马蹄声迴荡,明军开始反击。
骑兵停在距敌营五百米处整队,此处恰是最佳攻击点。“喀秋莎,发射!”李武举剑指挥,高空之上,喀秋莎万箭齐发,如流星划破夜空,直击敌阵。
火光映照下,李武轻摇身体哼唱,而茫然失措的蒙古士兵则暴露在明亮的战场中。
此时蒙古士兵尚在梦乡,但远程侦察早已发现敌踪。情报迅速传至菊尔汗,他即刻集结部下,却未及行动,敌营內便响起密集爆响。
箭雨倾泻而下,冲在前的蒙古骑兵瞬间中箭倒地。
“怎么会……”菊尔汗震惊地看著部下被箭矢贯穿,即便如此仍勉强站立,此景比草原恶劣气候更令人恐惧。
操控全局的李武是谁?菊尔汗凝视远方,黑暗中唯有漂浮发光的李武格外醒目。
他为何能飞翔?莫非是怪物?
不,长生天才可飞翔,他定是其化身!
想到此处,菊尔汗满心懊悔:怎会与长生天为敌?
然而后悔无益,明**力覆盖营地,蒙古骑兵若不躲避便是死路一条。
混乱中,有人躲於马腹,有人钻入帐篷,多数不及反应者,则在箭雨中被射成刺蝟,惨状如稻草人般散落。
“衝锋!就是现在!“
李武一声令下,板甲骑士隨即发动了猛烈衝锋。
皎洁月光洒下,映照著板甲泛起的冷冽光辉。
马蹄踏过碎石地面,响起清脆回音。
在这关键一役中,板甲骑士凭藉优势装备势如破竹,將敌阵冲得七零八落。
“进攻!“
隨著战马疾驰,柵栏被撞毁,士兵和战马一同突破防线,直插敌营深处。
沉重撞击声传来,板甲骑士以雷霆之势撕裂防线,沿途横扫,蒙古士兵仓促应战却难挡其锋芒。
战枪所向披靡,瞬间撂倒数名敌军。
调整方向后,新一轮衝锋再度展开,枪尖直指下一个目標。
血染甲冑,战局愈发激烈,敌人节节败退。
趁此良机,埋伏已久的骑兵迅速合围,彻底瓦解残余势力。
待蒙古士兵察觉时,大局已定,再无翻盘之力。
蒙古士兵刚刚拿起武器准备迎战,敌军已將他们团团围住。在密集的人潮面前,任何抵抗都显得无力。
菊尔汗身上插了几支箭,满眼不甘地注视著眼前的一切。这支部队是他费尽心血集结起来的,若撤回草原,別说*,就连自己的统治都难以为继。
理智提醒他,此刻若不撤,恐怕就真的晚了。李武……
菊尔汗最后看了眼远处指挥作战的李武,咬紧牙关。难道他真是传说中的长生天唯一化身?这种念头一旦萌生,迅速占据了他的思绪。他不知为何,对战斗完全失去了热情。
跃上马背,转身而去。他能在亲卫护送下安全撤离,但麾下的士兵却没有这般幸运。
多数蒙古士兵在敌军骑兵的层层包围中被歼灭。最终突围而出的士兵,仅剩出发时的三成。
逃散的士兵们疲惫至极,失去主力大部队的支持,士气一落千丈,再无战斗意愿。
李武並不希望这些逃兵就此散去。战场上的溃兵很可能成为战后的乱匪,他们具备作战经验或智谋,一旦陷入非法活动,必將严重影响地方治安。
李武不愿经歷一番苦战后,收穫寥寥,却留下一片混乱。战后重建对已全面集体化的大明而言本就艰难,若再有*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李武早部署好了牵制部队。这支队伍在更换装备后,便在*的情报支持下,於周边区域布设治安防线。
*轻鬆传递各类情报给地面部队,后者在*协作下,於预定地点设伏,静待被*驱赶的敌军残部自行进入包围圈。
凭藉此策略,只需月余即可剿灭所有残敌。至於尚存完整编制的敌军,李武亦有手段应对。
……
“空降兵,突击!”
天空骤降无数携滑翔翼的士兵,他们自高空安然落地,隨即操起武器封堵住菊尔汗的退路。
另一侧,明军骑兵与降服的蒙古部队已封锁前路,蒙古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菊尔汗目睹此景,心中不甘。他精心组建的大军即將毁於一旦,却也无计可施。最终,他抽出蒙古弯刀,高呼“衝锋”,带领最后的亲卫队及溃军向空降部队进发。
空降兵的装备经过特別设计。远程作战时,他们迅速利用隨身部件组装成诸葛连弩床弩版本,对来袭敌军展开猛烈射击。
歷史上,“连弩”实指床弩,“诸葛连弩”则出现在明末,其真实发明者已不可考,只是借诸葛亮之名提升影响力。但李武仿製的新式装备无疑重创了骑兵衝锋。
菊尔汗的骑兵撞上床弩射出的箭矢,皆僵立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