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第七十八章(2/2)
殿中文武目光尽聚於那几人身上。
“陛下!“
“驛站转运司筹建半月,运营半月,现已清算完毕,特来復命。
“
官员们昂首挺立,这御笔亲批的衙门直属天子,眾人眉宇间皆是掩不住的倨傲。
更令他们振奋的是,短短旬日间已见奇效。
“讲!“
“让满朝同僚也都听听。
“
朱元璋早有所料,此事必是进项颇丰,故显得气定神閒。
“启奏陛下。
“
司丞展开册簿朗声道:“半月间发行各地邮票三百五十万张,含商民所用及兵部军票、各衙公票。
“
“三百万五十万张?!“
殿中骤起一片抽气声。
龙椅上天子亦怔住。
“这般多?“
更令他关切的,是究竟入帐几何。
满朝目光如箭,齐射转运司眾人。
“共得银一百二十万两。
“
剎那间朝堂鸦雀无声。
半月竟获如此巨利?即便扣除官吏俸餉,净余亦不下百万。
若按月计,岂非二百万之数?而这尚属草创,往后......
朱元璋指节发白,眼中迸出精光。
好个生財之道!
新任户部官员们暗自鬆气。
自空印案血洗后,他们甫一上任便被追索库银,如今终得喘息。
这段时日,眾臣没少领教天子的棍棒。
如今国库充盈,圣上不必再逼迫他们筹措银两,眾人也免去皮肉之苦。
“有钱了...终於有钱了...“朱元璋在龙椅前踱步徘徊。
有了银钱,胸膛便挺得笔直。
他脑海已开始筹划用度——该让大军出征,彻底扫清北元残部;又想起朱瑜提议的开海事宜,倒要细细思量。
隨著大手一挥宣布散朝,他背著手志得意满地离去。
此刻的皇帝龙行虎步,脸上堆满笑容。
阔別多年的富足滋味,当真妙不可言。
待圣驾离去,奉天殿內眾臣面面相覷,彼此眼中俱是震撼:朝廷竟真的充实了?
回过神来,群臣喜形於色。
多数人暗自思忖:天子近来雷霆之怒,多半源於国库空虚。
如今有了银钱,想必能稍减苛责。
那驛站新政便是个明证——官员们不必再为传递文书奔波劳碌,只需购置衙门特製邮票,便可通传大明疆域。
想著这般便利,眾人不约而同望向燕王朱棣,眼中炙热难掩。
“燕王殿下真乃经天纬地之才!“
“此策解我朝燃眉之急!“
“利民利商更利百官,功德无量!“
“我等绞尽脑汁也难及殿下万一!“
面对群臣的阿諛奉承,朱棣面上不见半分喜色。
这分明是种羞辱——不是自己的功劳,他绝不屑冒领。
朱棣面沉似水,盯著这群满脸堆笑向他道贺的臣子,握刀的手青筋暴起。
简直是在羞辱本王!
他猛然甩袖转身离去,留下一群面面相覷的官员。
“我们明明在夸讚燕王......“
“怎么反而惹怒了殿下?“
朱棣回到王府便钻进书房,盯著案上“驛站邮驛“的奏章出神。
这分明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何自己竟想不到?
他忽然感到一阵疲惫。
那位素未谋面的“兄弟“,又给他上了一课。
“治国之才......我確实不如他。
“
现在他只想离开金陵。
这座皇城让他窒息——从前觉得活在父皇监视下,如今才惊觉,自己始终走不出那个神秘“兄弟“的阴影。
“至少......军事仍是我的强项。
“
翌日清晨,朱棣整装去见父皇。
他决心请求返回封地,不过在离开前,还有件事要办......
此刻刚回府的朱瑜突然连打喷嚏。
“谁在念叨我?“
抬头正瞧见父亲满面春风走来。
朱瑜挑眉笑道:“父亲这般高兴,莫非驛站的差事办成了?“
谈到此事时,他嘴角不自觉扬起,连声称讚道。
他慢条斯理地斟了杯茶,倚在躺椅上笑道:“国库总算宽裕了。
“
“多少?“朱瑜急切地追问。
朱元璋故意卖关子:“你且猜猜?“
“五十万两?“
“再往高处想。
“
朱元璋眯著眼睛,竖起两根手指:“整整一百二十万两!“
“竟有这么多!“
朱瑜著实吃了一惊。
他虽有过盘算,但顶多估摸著百万之数。
这数目著实超出预期,“短短半月竟有如此进项?若是一月岂不是......“
“哈哈哈!“
朱元璋拍腿大笑:“主意是你出的,你反倒没料中?有意思。
“
朱瑜挠头笑道:“朝廷税收几何,臣下怎好妄揣?不过是胡乱估量罢了。
“说著凑近问道:“既有了银子,您先前的承诺可还作数?“
“作数!当然作数!“
朱元璋眼中精光四射。
原先因国库空虚,他本打算將未竟之事留给后人。
如今银钱充足,这位白髮老人顿觉精神抖擞,拄著扶手道:“扶我起来!“
待朱瑜搀他站定,朱元璋沉声道:“首要便是肃清北元余孽。“
“是该彻底解决这个心腹之患了。
朱瑜连连点头,又迫不及待追问:“那开海之事......“
“早替你问过了。
“朱元璋捋须道,“圣上已有意动。
“
这些日子他反覆思量朱瑜所述的海外见闻,胸中豪情渐生。
既想让万邦见识大明威仪,又难免担忧倭寇侵扰。
“老爷子勿忧!“朱瑜胸有成竹道:“对付倭寇,我已有对策。
“
朱瑜早有准备,快步回到书房取出一张写满练兵心得的纸张,呈给朱元璋。
“老爷子,请您稟告皇上,先平定倭患!”
“这是什么?”朱元璋接过纸张扫了一眼,眉头舒展。
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一眼看出了这份剿倭方略的精妙。
近年的倭患奏摺屡见不鲜,此刻眼前的策略正对症下药。
朱元璋眼睛一亮——如此周密的剿倭练兵策,分明是专为此患量身打造。
他已不再质疑朱瑜的才能,只讚嘆道:“好方略!明日便请皇上过目,必能採纳。
有了这计策,选派大將练兵即可。”说罢忽转向朱瑜:“依你之见,谁堪此任?”
朱瑜犹豫片刻,想起朱棣白日诉苦的模样,提议道:“不如让燕王回北平练兵?”
“甚好!他当年隨徐达剿过倭寇,正是人选。”朱元璋欣然应允,隨即回宫传召朱棣。
听闻父皇召见,朱棣喜出望外。
他正盘算次日**返藩,此刻即刻策马入宫,直奔奉天殿而去。
朱元璋的声音从御座传来:“老四,你懂兵事,先看看这卷文书。
“
內侍躬身將《剿倭练兵策》呈到朱棣手中。
朱棣凝神细读,目光渐亮。
纸上兵略恢弘奇绝,字句间俱是大家风范,不禁拍案叫绝:“妙!当真是兵家至宝!“
“还有这新制的狼筅——“
“此兵刃顶锋锐利,长柄丈余,四面竹枝如狼牙森然。
“
“既可突刺横扫,又能格挡长兵,挥动时颯颯作响。
“
“更配有木製涂塌,弧形底面能在泥沼滑行,专擒逃窜倭寇。
“
朱棣抱拳道:“父皇明鑑,儿臣曾在东南抗倭,深知当地山水险恶。
若以此器辅以火銃,必能肃清倭患!“
朱元璋见爱子如此盛讚,尤其那“妙“字评语令他龙顏大悦。
看来这四子確是帅才,遂正色道:“既如此,练兵之事便交与你。
“
朱棣闻言一怔,旋即喜动顏色——他正欲**离京,未料父皇竟先开口。
当即高声应道:“儿臣领旨!“
朱元璋將兵策递还:“以此为纲。
“朱棣双手捧接,如获至宝。
方才粗览已觉深奥,还需细细参详。
能撰此策者,必是经天纬地之才。
“去准备吧,朕拨银两与你。
“朱元璋挥袖道。
朱棣喜不自胜,行礼告退时袖中兵策沉甸,似有千钧之重。
朱棣刚走出两步,又转身问道:“父皇,这策论是何人所写?竟有这般军事才华?“
朱元璋神色微妙,迎著儿子期待的目光轻咳一声:“你在宫外还有个兄弟,这是他写的。
“
朱棣如遭雷击。
被自己连声称讚的剿倭练兵策竟出自他手?
是那个秘密养在外面的兄弟!
今日还在自夸军事才能......
他引以为傲的本事也被碾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