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世间再无诸葛亮(1/2)
第84章 世间再无诸葛亮
绵竹,成都北面最后门户!不仅富庶,而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因其地滨绵水且两岸多竹,于是官府便将其命名为绵竹。
此刻已经夜幕降临,绵竹县衙大堂内,一群蜀汉官员正在商议军务,气氛十分紧张。
火光照耀下,这些人面容焦虑,正在商议着什么。
为首的那人坐在主位上,三十多岁将近四十的年纪,眉头紧锁,满脸愁容。
他叫诸葛瞻,诸葛亮之子。虽然算是老来得子,但他却是年少成名。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被蜀地军民寄予厚望,大家都希望他成为下一个诸葛亮,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能成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幸运的,却又是不幸的。从懂事开始,诸葛瞻便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里。
无论他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拿来跟诸葛亮比较一下。
不比较还好,一比较就坏事了。
如果一件事诸葛瞻做出了成绩,旁人会认为:诸葛丞相一根指头都能办到的事情,即便是做到了又有什么稀奇呢?
如果一件事诸葛瞻办砸了,旁人便只有四字评价:虎父犬子!
作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获得了别人艳羡的一切:衣食无忧和良好的教育,坐等升官和娶公主,受到皇帝宠信。
但他背地里付出的代价,则不被外人所知,所有的压力和辛苦,只有诸葛瞻自己知道。
他终究不是诸葛亮,也承担不起蜀地军民的“期待”。
世上哪里去找第二个诸葛亮?别说蜀地没有,就是魏国与东吴也没有啊!
县衙大堂内除了中都护诸葛瞻外,还有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诸葛瞻之子诸葛尚等人,他们正在商议出兵之事。
“武乡侯,邓艾贼军已经占据江油,应该已经攻克涪城了。我们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黄崇开口询问道,对诸葛瞻以爵位敬称,姿态放得很低。
“之前已经派出一军前往涪城救援,但不敌邓艾,现在贸然出击,若是胜了还好,若是战败的话……只怕成都亦是不保。”
诸葛瞻摇摇头,显然是不同意出兵救援。上次败了,涪城又无重兵,只怕城池已经陷落。
得知邓艾偷袭江油关得手以后,诸葛瞻就以最快的速度,从成都出兵,一路北上,但还是晚了一步。
当他带着麾下数万蜀军抵达绵竹,在此地布防后,又派轻骑前往涪城救援,那时候邓艾正带着魏军攻打涪城。
按说这救援的时机正好。
可两军交战,蜀军先锋却是一触即溃!根本不是邓艾麾下精兵的对手!不得已之下,诸葛瞻只好在绵竹这里防守,再也不提出兵之事。
“蜀地精兵皆在姜维麾下,绵竹之兵虽多,然已经很久不习战阵,真打起来。
只怕是凶多吉少。”
张遵摇头叹息说道。
显然,他不赞同出兵涪城,已经失了先机,现在主动出击,就是送人头。
“但是不出兵的话,姜维在剑阁腹背受敌。若失剑阁,蜀地危矣!
剑阁正面可是有十多万贼军!”
李球痛心疾首说道,觉得这么龟缩着也不是办法。
听到李球的话诸葛瞻微微皱眉,他和姜维有些不对付,虽说不会看着邓艾去攻剑阁,但要积极救援姜维,心里也有一道坎过不去。
现在已经到了蜀国生死存亡的时刻,任何一点错误,都会导致国家灭亡。
进,还是原地不动,甚至是……退回成都再做计较?
诸葛瞻心中纠结,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而来,在诸葛瞻耳边低声禀告了几句。
诸葛瞻面色微变,对这个亲兵吩咐了一番,很快,亲兵便将一个穿着魏军军服的人引到了县衙大堂。
“邓艾派你来的?他有什么话说?”
诸葛瞻冷声问道。
“邓公有信在此,请武乡侯过目。”
邓艾的信使很是恭敬,从袖口掏出一封书信递给一旁等候的亲兵,后者将其递给诸葛瞻。
哪知道诸葛瞻看都懒得看,直接放在面前的桌案上。
他看向使者询问道:“你直接说明来意吧,邓艾的信我是不会看的!有什么事情,就这样说给我们听,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诸葛瞻这番话,听得一旁的黄崇、李球等人侧目。这份光明磊落,很有几分当年丞相的影子。
当然了,有没有那份才华另说。
“邓公十分敬佩诸葛丞相,对您也是很尊敬。只要您愿意投降,邓公以性命担保,将来一定促成您当上琅琊王,光宗耀祖。”
使者小心翼翼说道。
琅琊王?邓艾还真踏马敢说啊!
连司马昭都只是被封晋公,都没有封王呢!邓艾自己现在什么都不是!
这厮居然敢保证给诸葛瞻封王,他凭什么呀!
他以为他是谁!
在场众人不是觉得邓艾派人来劝降很奇怪,而是不敢相信邓艾居然已经狂妄到这个地步了!
“来人啊,将他拖出去斩了!”
诸葛瞻指着邓艾派来的使者说道,两名亲兵上前架住使者的胳膊就往外面拖。
“武乡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啊!”
那位使者吓得连声高呼,心中大骂诸葛瞻不是东西!
“我斩使以示宁死不降,头可断,血可流,不可做亡国之臣!
琅琊王留着给邓艾吧,我诸葛瞻不稀罕!”
诸葛瞻拔出佩剑,一剑斩在桌角,怒发冲冠!
“诸葛瞻,你不得好死!你绝对不得好死啊!”
使者叫骂的声音越来越远,在场众人都是心有戚戚。
看得出来,诸葛瞻已经被激怒了!特别是那个“琅琊王”,让诸葛瞻感觉万分屈辱!
诸葛亮在蜀地,那是神一般的存在。且不说能力如何,起码政治道德这方面,已经天下独一份了。
这是光环,也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