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我行!我上!(44,1万1,求月票!)(1/2)
第65章 我行!我上!(44,1万1,求月票!)
简单吃了几口饭,沈善登当着姜文和于东的面,码字。
手指都打出了残影。
半个多小时后。
沈善登把笔记本一推,给姜文看了看:“如何?”
“你敢发?”
姜文简单浏览了一遍,倒吸一口凉气。
沈善登摇头,然后点击了博客的发送键。
《威尼斯落幕,金狮归“美”:再论“弱国无艺术”与电影强国的唯一路径》
八个月前。
在北电那间充满躁动与期待的礼堂里,面对一位执着于“艺术纯粹性”同学的质疑,我抛出了或许在当时,以及现在,仍然听起来有些刺耳、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观点,弱国无艺术。
并进一步阐释,强国也无艺术。
这非指强国不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是指当一国电影工业强大到足以定义全球娱乐标准、掌握绝对话语权时,其本身的存在已超越了对所谓“艺术认证”的渴求。
欧洲三大电影节,威尼斯、戛纳、柏林,对其而言,不过是锦上添的秀场,而非评判标准的殿堂。
昨日。
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其结果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精准地印证了这略显残酷却无比真实的论断。
我认为,这也为那些沉迷于“艺术圣殿”幻梦的学院派们,献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教育课。
让我们看看这份金光闪闪、却又“星条旗”飘扬的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金狮奖:《色戒》,导演安·李,国籍,美国。
最佳导演银狮奖:布莱恩·德·帕尔玛,《节选修订》,依然美国。
最佳男演员:布拉德·皮特,《刺杀神枪侠》,仍然美国。
最佳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我不在那儿》,还是美国。
李安导演,华语电影世界的骄傲,其才华与成就有目共睹,《色戒》摘得金狮,实至名归。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事实是,李安导演是一位美国华人,美国人,他的成功深深植根于成熟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与资本支撑。
他的创作、技术保障、全球发行网络,无不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电影工业基础,或许还有那行业话语权。
威尼斯将最高荣誉授予他,本质上,是授予了一位在美国电影工业体系内取得卓越艺术成就的导演。
这恰恰印证了“强国无艺术”的另一面,强国的导演,其“艺术”身份已被其强大的工业母体所背书和定义,无需电影节来“认证”其价值。
获奖是锦上添,是体系优越性的又一次展示。
而其余三项最重要奖项,导演、男女主角,也毫无悬念地落同是美国籍的电影人手中。
这绝非偶然。
它清晰地勾勒出当下世界电影权力版图,欧洲三大,在绝对的好莱坞力量面前,其“艺术圣殿”的光环正在无可避免地黯淡,甚至沦为好莱坞顶级明星、导演展示其全球影响力、进行“艺术镀金”的次级舞台。
正如我八个月前那不甚雅致却直指核心的比喻,当好莱坞这个“莽撞年轻人”展现出其无可匹敌的肌肉,展现出工业、资本、明星、全球市场时,自诩“成熟丰腴”的欧洲三大,其矜持的“艺术规则”往往只能让步,甚至主动“陪侍”。
因为电影节本身也需要好莱坞巨星的光环,需要美国大制片厂的支持,需要美国市场的认可,以此来维持其全球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这不是艺术的胜利,这是工业实力碾压下,话语权的自然倾斜。
反观我们自身呢?
那些执着于模仿欧洲作者电影、沉迷于晦涩叙事与边缘表达、将三大电影节入围或获奖视为最高艺术成就的学院派们。
我说啊,你们该醒醒了!
威尼斯的结果,冷酷地揭示了“弱国无艺术”的深层逻辑,工业羸弱,则表达受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