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我行!我上!(44,1万1,求月票!)(2/2)
没有强大的制片体系、成熟的技术团队、充足的资金保障,再天才的构思也难以完美呈现。
创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生存”和“表达可能”的问题,而非空谈艺术高度。
第一,市场狭小,则话语权缺失。
无法培育并掌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市场,就无法支撑起足以挑战好莱坞的产业规模。
没有市场体量,你的“艺术”再独特,也难以进入国际主流视野,更遑论获得尊重。
欧洲三大即使偶尔垂青,也多是猎奇式的“异域风情”,或符合其特定意识形态的“他者”故事,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第二,无商业根基,则艺术是无源之水。
健康的电影产业必然建立在良性的商业循环之上。
没有成功的商业类型片不断造血、培养观众、锻炼人才、积累资本、反哺技术升级,所谓的“艺术探索”只能是空中楼阁,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难以持续,更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力量。
搞艺术救不了中国电影,因为艺术之,只能盛开在强大的工业土壤之上!
因此。
威尼斯的结果非但没有动摇我的信念,反而更加坚定了《督公》所选择的道路,也证明了韩三平先生的判断。
立足本土市场,回归故事本质,打磨类型品质,用扎实的商业成功,为构建中国电影工业添砖加瓦。
这不是向资本谄媚,而是为未来奠基。
我们学习好莱坞的工业流程、类型经验,不是为了成为第二个好莱坞,而是为了锻造属于中国观众,并能走向世界的叙事能力与产业实力。
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乞求欧洲三大的垂怜,而是让欧洲三大有一天,不得不主动向中国电影、中国故事、中国市场靠拢。
当我们的电影工业足够强大,当我们的市场规模举足轻重,当我们的类型片风靡亚洲乃至全球时,欧洲三大自然会调整其选片标准,会主动邀请我们的商业巨制参展,会为我们的明星铺就红毯,会设立专门单元研究“中国现象”。
因为那时,拒绝中国,就意味着自我边缘化。
发展电影工业,夯实商业基础,壮大本土市场,培育全球影响力,这才是中国电影走向强国的唯一正途。
待到中国电影工业这棵梧桐树根深叶茂、亭亭如盖之时,何愁金凤凰不栖?
那时的艺术,才是真正被世界尊重的艺术成就,也是真正的文艺。
威尼斯今日的“美国凯旋”,恰恰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敲响了警钟,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用摄影机,用票房,用日益精进的工业实力,为中国电影赢得真正的尊严与未来。
弱国无艺术!强国才有艺术自由!
而通往强国的路,始于足下的每一部扎实的《督公》。
沈善登。
2007年9月10日。
一位普通的中国电影人,写于北京电影制片厂旁的餐厅。
“有种!牛逼!”
见沈善登毫不犹豫点了发送键,姜文服了,太他妈的虎了。
姜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也是这种观点,当武力强大了,文化自然可以横冲直撞。”
于东眼神复杂,明白老领导为什么如此看重沈善登了,有一套理论,还能实践,再产生一套理论。
关键是真行,也真上!
于东提醒:“恐怕会有争议。”
于东说的轻了。
不是争议,是爆炸!
(本章完)